校长讲话:科学教育要做好6个融合
校长谈科学教育:以6维融合破局,让科技之光照亮学生成长路
![]()
本文字数3504字,阅读需要3分钟,讲话发言需要15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本文是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近期,我先后走访了多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从 “校园创客空间” 到 “跨学科科学课程”,从 “家庭科学实践” 到 “社区科技联动”,这些学校的探索让我深刻意识到:新时代的科学教育,早已不是 “单独开设一门科学课”“偶尔举办一次科技活动” 那么简单,而是要打破边界、实现 “融合”—— 让科学融入传统、融入常规、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 “处处可学、时时可探” 的环境中,养成科学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科学教育实践,我将 “融合” 具体拆解为 6 个维度。这 6 个维度,既是对科学教育规律的探索,也是我们践行 “科技强国、教育强国” 使命的具体路径。
一、科学与传统融合:让老智慧碰撞新科技
“传统不是守旧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根基。” 很多人觉得 “科学是现代的、传统是古老的”,两者毫无关联。但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藏着丰富的科学智慧 ——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天文历法知识,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体现着力学原理,中医养生包含着生命科学规律。将科学与传统融合,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让科学学习更有 “文化温度”。
我校的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 “挖掘传统中的科学”,开发 “传统与科学” 校本课程,比如 “跟着二十四节气学科学”,让学生在 “春分竖蛋” 中探究 “重心平衡”,在 “冬至数九” 中分析 “气温变化规律”;二是 “用科技活化传统”,组织学生用现代科技手段 “复刻” 传统技艺,比如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传统榫卯模型,用编程设计 “传统节日灯光秀”,用传感器测量 “不同材质传统乐器的发声频率”。
去年,学生用编程和传感器设计的 “智能皮影戏”,不仅还原了传统皮影的艺术效果,还能根据观众的掌声调整剧情,在区科技节上获得好评。这种 “传统为体、科技为用” 的融合,让科学学习不再是 “冷冰冰的公式”,而是 “有文化的探索”。
二、科学与常规融合:让科学成为日常习惯
“最好的科学教育,是让科学融入每一天的校园生活。” 如果科学教育只停留在 “每周一节科学课”“每年一次科技节”,学生很难形成持续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只有让科学走进 “常规”—— 走进课堂间隙、走进校园角落、走进日常活动,才能让学生 “时时可学科学、处处可做探究”。
我校从细节入手,让科学融入常规:一是 “打造科学化校园环境”,在走廊设置 “科学问答墙”(如 “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为什么水龙头会滴水?”),在操场设置 “太阳能科普灯”,在花园设置 “植物生长观察区”,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能接触科学、思考科学;二是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