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报道称,当地时间10月3日丹麦军事情报局报告了俄罗斯军舰的“挑衅”行为。俄军舰向丹麦军舰和直升机发射武器,并干扰了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峡的导航系统。丹麦情报机构负责人托马斯·阿伦基尔表示:“我们认为,俄罗斯目前正在针对丹麦和西方,发动一场混合战争。俄罗斯想让我们相信战争威胁不可避免,他们想让我们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丹麦方面的说辞看似为波罗的海的紧张局势提供了清晰注脚,但在这场被渲染得剑拔弩张的海上对峙背后,所谓的 “俄罗斯威胁” 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北约东扩背景下地缘博弈的复杂肌理,它既是俄方对西方步步紧逼的战略反制,也是北约重塑内部凝聚力的叙事工具。
此次俄罗斯军舰向丹麦舰机开火一事,绝非孤立的军事摩擦,而是俄罗斯对丹麦深度介入俄乌冲突的直接回应,其逻辑链条清晰可辨。丹麦情报机构刻意淡化的背景是,这个北欧国家早已突破中立传统,成为援乌阵营的“核心玩家”:截止到2025年10月,丹麦对乌军事援助达90亿欧元,以GDP占比2.9%的强度稳居欧洲第一,更计划于12月在南日德兰半岛为乌克兰启动“火烈鸟”巡航导弹燃料生产设施,这种射程3000公里的武器已多次打击克里米亚俄军基地,而丹麦为加速建厂甚至绕过20余项环保与民生法规。对俄罗斯而言,当紧邻波罗的海的领土面临导弹威胁,其采取的开火警告和导航干扰等行动,本质是对“家门口威胁”的防御性反制,而非主动挑起冲突。
![]()
图为俄罗斯军舰
西方炒作的“混合战争”叙事,实则是对地缘现实的刻意重构。立陶宛智库专家科亚拉曾指出,混合战争的核心是“用易于否认的策略打击敌人”,但此次俄舰行动全程处于丹麦军方监控之下,既未刻意隐蔽行踪,也未造成实际人员伤亡,与2024年波罗的海海底电缆遭匿名破坏等“灰色行动”有着本质区别。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叙事建构存在双重标准:当欧美军舰穿越他国附近海域时,西方称之为“自由航行”;当俄军在波罗的海反制时,却被贴上“战争挑衅”标签。丹麦情报机构的焦虑背后,是北约对波罗的海控制权的深层担忧,这片年贸易规模近8000亿欧元的海域,如今已成为俄罗斯“影子舰队”与北约巡逻舰的角力场,而2024年 “关键海底基础设施安全海事中心”的成立,恰恰暴露了北约对自身主导地位动摇的不安。
![]()
图为丹麦军舰
俄方行动的深层战略意图,在于打破北约的“集体威慑幻觉”。随着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波罗的海几乎沦为“北约内湖”,俄罗斯西部边界直接暴露在北约军事体系之下。在此背景下,俄舰的强硬姿态并非寻求军事冲突,而是通过“极限施压 - 即时收手”的模式测试北约底线:发射武器却不瞄准、威胁撞击却留有余地、干扰导航却不破坏设施,每一步都精准控制在“非战争冲突”范畴内。这种策略与俄军在顿巴斯战场放缓推进后“分散北约注意力”的思路一脉相承,旨在迫使丹麦和波兰等欧洲国家将援乌资源转向本土防御,从而减轻前线压力。从效果看,法国总统马克龙火速表态 “支持丹麦安全”,反而印证了俄方策略的奏效,北约越是强调“集体防御”,越难避免资源分散的困境。
![]()
图为北约军队
当丹麦沉浸在“受害者叙事”中时,或许更应反思自身角色,在波罗的海这个“北约与俄罗斯对抗最前线”,将本国变成反俄前沿基地,究竟是维护安全还是引火烧身?俄罗斯副外长格鲁什科的警告或许值得深思:北约将军演日期提前与俄军演习重合的挑衅行为,与丹麦在本土建导弹工厂的举动,本质都是在压缩对方的安全空间。而俄军舰开火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冲突的事实,恰恰说明各方都在避免冲突升级。但西方若持续将防御性反制解读为攻击性挑衅,将自身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之上,那么下一次波罗的海的浪花中,可能就不会再有如此幸运的 “克制”。毕竟,真正的安全从不是靠渲染恐惧获得,而是源于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