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单位

分享至

一、为什么这七个物理量能成为「科学度量衡的基石」?​
​买咖啡时说 “要一杯热的”,不如说 “要一杯 60℃的拿铁”;形容距离时说 “很远”,不如说 “大概 5 公里”。这些精确描述的背后,藏着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 —— 它们是所有科学测量的 “源头代码”,就像搭建物理大厦的七块基石。​
1971 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确立这七个基本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对应的单位依次为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摩尔(mol)、坎德拉(cd)。更关键的是,2019 年 5 月 20 日起,它们全部进入 “量子时代”—— 不再依赖实物原器,而是以永恒不变的自然常数为基准。​
二、七个基本量的「量子级定义」与冷知识​
1. 长度(米 /m):光在真空中跑 1/299792458 秒的距离​
旧定义:曾用巴黎子午线的千万分之一,或铂铱合金制成的 “国际米原器”​
新定义:基于光速常数 c(299792458 m/s),1 米 = 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 秒的行程​
生活关联:手机 GPS 定位靠光速计算距离,精度达米级正源于此定义​
2. 质量(千克 /kg):从 “大铁块” 到普朗克常数​
旧定义:存于巴黎国际计量局的 “国际千克原器”(铂铱合金圆柱体),曾是唯一实物基准​
新定义:基于普朗克常数 h(6.62607015×10⁻³⁴ J・s),通过能量公式 E=mc² 推导而来​
冷知识:旧原器因表面污染,百年间 “变重” 50 微克,逼得科学家改用量子基准​
3. 时间(秒 /s):铯原子的 “精准心跳”​
定义:铯 - 133 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辐射的 9192631770 个周期时长​
精度:原子钟每 2000 万年误差不超 1 秒,是 GPS 导航、卫星通信的 “时间基准”​
科学家趣闻:牛顿曾因单位换算闹笑话?其实牛顿是力的单位,而质量单位千克的定义变迁,恰体现了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的进步​
4. 电流(安培 / A):两根导线的相互作用力​
定义:真空里相距 1 米的两根无限长平行导线,通等量电流时,每米受力 2×10⁻⁷牛即为 1 安培​
名字由来: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因思考问题太入迷,曾把怀表当成鹅卵石扔进塞纳河​
生活场景:手机快充标着 “6A”,意思是每秒有 6 库仑电荷通过电池(1 库仑 = 1 安培・秒)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