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物质的量

分享至

一、为什么化学家非要提出「摩尔」这个单位?​
学习化学的朋友,多半在化学课上被 “物质的量” 劝退过 —— 明明有克、千克这些重量单位,为啥非要搞个 “摩尔(mol)” 出来?​
在我们认知的事实里:我们看得见的 1 克物质,藏着亿亿亿个微观粒子。比如 1 滴水(约 0.05 克)里的水分子,把全人类都叫来数,每秒数 1 个也要数 30 万亿年。​
就像卖鸡蛋不会论 “个” 卖,而是说 “一打(12 个)”;化学家也需要一个 “打包单位”,把庞大的微观粒子变成宏观可算的量。摩尔,就是化学界的 “超级打包盒”。​
二、1 摩尔到底是多少?​
别被 “6.02×10²³” 这个天文数字吓住!其实它和 “一打 = 12 个”“一捆 = 10 根” 本质一样,只是尺度更大。​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科学家发现,用烘焙类比摩尔最容易理解:​
把面粉、黄油、糖看作 “元素”,每种食材的 “1 杯” 就是 “1 摩尔”;​
1 杯面粉重 128 克,1 杯黄油重 227 克 —— 就像 1 摩尔碳重 12 克,1 摩尔氧重 16 克(数值等于元素周期表的原子量);​
食谱里 “2 杯面粉 + 1 杯黄油” 的比例,就是化学方程式里的 “摩尔比”。​
简单说:摩尔是 “个数单位”,摩尔质量是 “打包后的重量”。1 摩尔任何物质,都含有 6.02×10²³ 个粒子(原子 / 分子),但重量取决于粒子本身的大小。​
三、从贵族律师到化学功臣:摩尔背后的逆袭故事​
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²³)根本不是阿伏伽德罗算出来的!​
这位意大利贵族原本是律师,30 岁才转行研究物理。1811 年他提出 “相同体积的气体有相同数量的分子”,却因缺乏实验证据被学界无视了半个世纪。直到 1909 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通过布朗运动算出这个常数,为致敬前辈才命名为 “阿伏伽德罗常数”。​
最早化学家以 16 克氧为 1 摩尔,后来才改用 12 克碳 - 12(碳 - 12 原子数恰好是这个常数),这才有了今天的定义。​
四、3 步搞定摩尔计算​
记住两个公式,摩尔计算比做饭配调料还简单:​
由重量算摩尔:n(摩尔数)= m(质量克数)÷ M(摩尔质量)​
▶ 例:96 克氧气是多少摩尔?氧气(O₂)摩尔质量 = 32g/mol,96÷32=3mol。​
由个数算摩尔:n = N(粒子数)÷ 6.02×10²³​
▶ 例:1.806×10²⁴个水分子是多少摩尔?1.806×10²⁴÷6.02×10²³=3mol。​
生活联想:就像算 “36 个鸡蛋是几打”(36÷12=3 打),只是把 “12 个 / 打” 换成了 “6.02×10²³ 个 / 摩尔”。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