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0月28日,霍氏商业帝国的缔造者霍英东因癌症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4岁。霍英东的灵柩在覆盖上国旗后,被专机运送到香港,走的是北京机场南停机坪,国家领导人外访专用的停机坪。
在香港举办的葬礼上,霍英东的灵柩由十人扶灵,董建华、何鸿燊、李兆基等均在其列。有评论称,霍英东在“国葬”的级别中告别。官方对霍英东的盖棺定论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逝世前,霍英东曾总结自己的人生,称“回首往事,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果人生的满分是100分,他要给自己打100多分。因为“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任何人”。
那么究竟是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才配得上这样的自我评价?
1
香港有很多富豪,但没有任何人的出身比霍英东更低更穷。
李嘉诚的舅舅是香港的钟表大王,李兆基、郑裕彤的父亲是大商人,何鸿燊是香港第一任首富的后代。而1923年5月10日出生的霍英东,其身份是“疍(dan)民”。
清末时期,靠海谋生的人被称“疍民”,是“下九流”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一类,和罪犯后裔、乞丐同档,很多社会权利被剥夺。
霍英东出生的时候,香港是一个小渔村,“疍民”很多。当时的社会虽然对他们已没有歧视,但“疍民”的生活大多艰苦,一条小船要养活一家人。
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6岁之前,霍英东连鞋都没穿过。家中有父母、兄妹共7人,他们白天在船上摆炉做饭,晚上就挤在船舱里睡觉。
在霍英东的记忆里,从他爷爷那辈起,他们霍家就生活在水上。
对于当时的霍英东,他最大的祈望,就是家里人出海不要遇到台风,因为很多“邻居”,都在台风中丢掉了性命。
但在天灾面前,生存的梦想都是奢望。
![]()
1930年8月的一天,台风侵袭香港,霍英东的两个兄长被风浪吞噬,消失无影。他的父亲本身罹患淋巴癌,这场打击后一病不起,挣扎了几个月便撒手人寰。
那一年,霍英东7岁,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此后的多年里,他经常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会那么决绝,让我死了两个哥哥,又死了父亲?”
家庭痛失顶梁柱,母亲刘氏带着3个孩子上了岸,在街道上流浪,一家人几乎一无所有。后来,有熟人见霍家人可怜,介绍他们住进了香港的贫民窟。
在满是老鼠、蟑螂、饥饿和腐臭交杂的贫民窟中,在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里,霍英东一家和另外50多个住户开始了合居生活。
生活虽不知尽头,但也要有向往好生活的心态。
霍英东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是非常认同丈夫生前的理念,认为孩子只有知书达理,才能出人头地。
![]()
经过多番奔走,她将霍英东送进了帆船义学上课。这是一家专门为水上人家办的小学,不收学费,上课的地点在船上。船的位置不固定,经常流动,有时候霍英东跑去上课,却找不到“学校”,不知道漂去了哪里。
霍英东成长的同时,母亲开始延续丈夫此前驳运的生意,用小船将外海大货轮上的货物转运到港口。虽然收入非常微薄,但一家人的生活好歹是有了保障。
1936年,13岁的霍英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皇仁书院,这是一所英文教学的学院,大批港澳名流都曾就读于此,霍英东靠分数进了最好的一个班。
正是在这所学校里,霍英东学会了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这也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埋下“伏笔”。
1941年12月8日,已经升至中六的霍英东,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到炮火轰鸣。那一天,日军轰炸了香港的启德机场,港日战争正式爆发。
在响彻全城的警报声中,霍英东离开了学校。
多年后,他曾透露当时的心境:最开始还有点开心,因为不用再面临沉重的课业。但开心了没多久的他,却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为当时的喜悦感到羞愧。那之后,他再没有机会继续学业。
2
日军的铁蹄踏入香港,开始了3年8个月的黑暗殖民时期,霍英东也步入社会,迎接属于自己的黑暗时期。
在随后的几年里,霍英东靠打工为生,前前后后换了7份苦力活,手指还被压断了一根。这种苦力活很不稳定,有一搭没一搭的,都是短期雇佣,所以才在几年之内换了7份工作。
他琢磨:自己似乎不适合打工,干点买卖才有出路。
在母亲的鼓励下,霍英东找十几个亲戚朋友凑钱开了一家杂货店,母亲还将唯一的金饰拿去典当,换了些钱。
1943年中,一家名为“有如”的杂货铺开张,专营食品,霍英东是其唯一员工。沦陷期间,香港食品奇缺,杂货店的生意因此还不错。霍英东每天早上6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夜里独自拿着原料调制食品。
至此,他总算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涯,生活有了一丝曙光。
![]()
1945年日军战败,霍英东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
日本投降后英国政府接收了很多日军遗留下的物资,但很多像小船只、登陆艇、炮弹壳、发动机、水泵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在英国政府眼里就是破铜烂铁,没啥用处,于是准备将这些东西拍卖。
拍卖公告发布在香港的报纸上,纯英文书写。
不过,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是些破铜烂铁,能看懂英文的英国人看不上这东西,但能看上这些东西的又看不懂英文,于是机会就落在了霍英东手里,因为他能看懂。
在报纸上,他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市场需要的,修一修就能卖,中间肯定有钱赚。
霍英东心中窃喜,将关注政府通告列为必做的事情。随后,他看中了40部旧轮船机器,决定一试。参加投标要付100港币的预用费,霍英东当时虽然已经成家,但是家里一切母亲说了算,他手里没钱。
于是他找已经出嫁的妹妹借了100元,标价18000港币,投递给了香港政府。没过几天,港府通知他:你中标了,带着钱来取货。
![]()
机会真到了面前,霍英东反而慌了,他哪里有钱拿货?霍家做了几年船运生意,全部家底也就一万多港币,钱都归母亲管,根本不可能给他。
霍英东四处找朋友,希望借钱救急。最后,一位朋友介绍老板和他去仓库看机器,对方见了机器眼前一亮:你也别找人借钱了,这批货4万卖给我。
就这样,霍英东凭着从妹妹那借来的100元保证金,一场拍卖会凭空赚了2.2万元,而当时香港一个壮工的月薪才100多元。后来,政府经常拍卖剩余物资,霍英东凭借英语好的优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随后,霍英东用这笔钱霍英东买了一条机帆船,招募了80个人,一起去东沙岛采集可做中药的海人草。后来霍英东慢慢组建了一家船运公司,并拥有了四条船。再然后,朝鲜战争爆发了。
3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年,美国就迫不及待的往中国身上插了“三把刀”。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他们就出兵支援南朝鲜军队作战,短短几天,就把战火引到了中国东北边境——这第一把刀就插在了中国头上;
与此同时,美国又派兵登陆台湾,企图武装干涉中国统一——这第二把刀插在了中国腰上;
而不久之后,美国军事顾问团长驱直入越南,虎视眈眈的盘踞在了中国西南处——最后一把刀则插在了中国脚上。
一时之间,国土四周,危机环伺。彼时的中国刚刚涅槃重生,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更别提完备的军事力量。
那一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8772万吨,拥有众多火炮、坦克与战机。而中国的钢产量仅60万吨,军队也只有步兵和少量炮兵,更无从谈起制空权与制海权。
可若不敢迎战,美国势必会得寸进尺。
![]()
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向中国请求出兵支援。
半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都在反复权衡——新中国缺少海空军力量无法解放台湾,出兵越南也不利,只有出兵朝鲜才具备“三个最有利”:最有利于发挥陆军优势,最有利于后勤供应,最有利于苏联的援助。
而最重要的,是新中国只有选择一个战场对其打击才能让美国收敛,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战争,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响了。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但与世界上拥有最优良装备的美军交锋,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43个国家宣布对中国实施全面的封锁禁运,港英政府也下了封锁令,禁止向内地运送物资。
此时霍英东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全力支持大陆,所有船只除维持旧客户所必须的航运外,其他全部投入到香港到大陆的走私航线,专门走私军需物资。
![]()
当然,当时整个香港对大陆走私的船只并不少,很多人干这个,甚至港英政府很多高官亲自下场向大陆偷运物资,因为里面的利润很大,就连时任港督葛量洪都有走私船的股份。
虽然很多人都在向大陆偷运物资,但最终被大陆认可的人很少。
在所有向大陆走私货物的人里,被认定为不是奸商的只有6家,而被认定为“无私支援”的只有2家,香港霍家和澳门何家(何贤)。虽然港英政府对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官面上确实是在封锁禁运,所以海警是严查走私的,走私并非没有危险,而是人身和财产都有危险。
但霍英东并不坐地涨价,而是以极低的利润和大陆交易,把走私贸易当成了普通贸易。而且霍英东的货物从不掺假,质量全部上佳,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走私的所有货物,来源于霍英东的没有一件假货。
救命神药盘尼西林,当时走私到大陆的盘尼西林基本都掺了葡萄糖。
掺葡萄糖的盘尼西林,大陆不认为是奸商,直接卖假盘尼西林的才会被大陆认为是奸商。因为整个香港药店出售的盘尼西林全部是掺了葡萄糖的,盘尼西林掺葡萄糖并不会影响药效,但会严重缩短保质期,很难长期保存。
这种做法不影响盘尼西林的民用,但会导致你把这种盘尼西林用于军用的时候很难受。保质期极短,这对军用品来说是致命的缺陷。
![]()
霍英东运掺葡萄糖的盘尼西林,已经算良心商人了,因为正常人只能买到这东西。但霍英东为了这个盘尼西林,花钱打通了很多关系,最后从不知名渠道拿到了没掺过葡萄糖的盘尼西林,大量运往大陆。
除了盘尼西林,霍英东还给大陆运送过汽油、五金、胶管等很多其他的物资。
“那时几乎晚晚开工,没有一天停过。白天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避开缉查人员骚扰,每次装船都必须一个小时搞定,像打仗一样。”霍英东回忆说。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霍家的4条船被特务炸沉一艘,被港英水警撞翻一艘,死亡两名船员,给大陆运来了无数的军需物资,且质优价廉。
解放军出版社甚至还出版过一本书,叫《霍英东与抗美援朝战争》。香港走私船不少,但得到解放军如此认可的,只有霍英东一人。
在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虽然运输了无数的物资,但并没有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
4
上世纪60年代初,他和新华社驻香港的人员成为好朋友,虽然港英政府给的压力越来越大,但霍英东始终谨小慎微地维持着这段联系。
1964年,霍英东受邀参加国庆15周年大典,为了缓解内地的粮食压力、避开香港移民局记录,他背着大大的行囊辗转了几十个小时。
那一年,霍英东第一次到北京,高规格的礼遇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全程秘密进行,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从北京返港后,霍英东的压力终于从流言缠身上升为实质性的压迫。
港英政府开始对霍英东展开全面“歧视”,不仅他中标的地收回不卖,其旗下的星光行也被加入“黑名单”,通过断电话的方式逼迫霍英东卖出。
黑幕之下,星光行最终以成本价交易给了英资地产公司,霍英东拿到手的只有一张欠条。一栋大楼换一张欠条,对于霍英东而言,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耻辱。
![]()
接连的打击和压迫间,霍英东至少损失了过百亿港币,他明白,由于当局的“政治歧视”,自己很难再有大作为。
尽管仍是资金最为充裕的地产商之一、尽管长期看好香港的未来,但霍英东决定放手,彻底淡出。他离开后,郭得胜、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等崛起成为中流砥柱,开始了新一轮的风云际会。
1964年受邀观礼后,霍英东每年都到北京,还去各大革命老区,每次回港都带回大批东西,堆得满屋子都是。
不仅买工艺品,霍英东还引入国产电梯等物资,支持大陆企业发展。他回忆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他只是想通过消费,表达对大陆的支持。
彼时,中国还未改革开放,经济很封锁,“体育外交”成了霍英东率先实践爱国抱负的平台。霍英东是个体育迷,年近50的他见到偶像球王贝利时,仍旧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虽然返回联合国,但大陆在国际上没什么体育空间。
![]()
实际上,那时候的体育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席位,承认席位就是承认政权。
为了恢复中国在各项国际体育组织中应有的地位,霍英东到各种国际赛事中奔走呼吁,不遗余力。他一边和反对者们辩论,一边搭建关系网。几年间,中国获得国际羽联、足联、篮联等席位的背后,都有霍英东的身影。
席位的获取并不是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家的力量和外交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解决问题需要个体去推动,处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纠纷,霍英东就扮演这样的角色。
为了应对各种麻烦、危机,霍英东父子曾想尽了各种办法。这些还是次要的,霍英东还因此遭遇多次“生命威胁”。
霍英东并没有因此退却。
1984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他不顾威胁,带着全家人一起前往美国洛杉矶。
![]()
在那里,他见证了许海峰、李宁一战封神。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升起时,霍英东情难自已,他回忆称: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从洛杉矶归来后,霍英东随即捐出一亿港币,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基金。
后来,凡是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他都带头捐钱。北京申办亚运会成功,他捐建了亚运村的游泳馆;为了配合亚运会的组织工作,他又兴建了北京贵宾楼。
亚运会期间,霍英东非常兴奋,在北京,他看到了一个干净、礼貌、井然有序的城市,国家形象非常好。赛事结束时,霍英东爆发强烈愿望:中国一定要举办一次奥运会。
2001年,在香港家中的霍英东知道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消息后,已经78岁的他,激动得一言不发,直接跑到泳池游了一圈。
2008年的场馆中,水立方是唯一接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捐赠建设的奥运场馆,其中最大的一笔捐赠即来自霍英东。
5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香港大佬,有的是出身香港世家,有的是从大陆逃难至香港,之后才逆风翻盘。
可霍英东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来路”。
直到后来,语言专家通过对霍英东的口音进行鉴定,才判定他的祖籍在如今广州的番禺。
1978年,霍英东再次受邀来到北京天安门观礼,一同受邀的还有比霍英东小5岁的李嘉诚。
这一次,总设计师向他们表露了中国将要改革开放的决心。李嘉诚激动的表示,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霍英东也做了类似表态。
1978年12月,霍英东李嘉诚等人回到香港后没多久,中国正式宣布改革开放。李嘉诚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没有向中国内地投一分钱,一直在观望,始终把投资重心放在香港地产业。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巡,发表南巡讲话之后,李嘉诚才下定决心投资内地。
![]()
1993年,李嘉诚投资建设深圳盐田港,这是他对大陆的第一笔投资。李嘉诚的商业原则,是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也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后反观中国整个改革开放历程,1993年进入大陆投资,确实是一个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绝佳时间节点。从获取商业利益并规避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说,李嘉诚的做法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种头脑和敏锐度不愧是天才级的,能成为香港首富,确实是有能力的。
但霍英东的选择和李嘉诚截然不同。
1978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一公布,霍英东就宣布自己将大举投资中国大陆。
那年,霍英东曾带着家人回到家乡番禺县。当他满心欢喜回到村里时,迎接他的却是家乡泥泞、脏乱、坑坑洼洼的小路和破旧、低矮的茅屋平房。
来往的车辆上,挂满泥点子,就连广东政府派来迎接自己的红旗轿车,也早已斑驳。而更让霍英东感到震惊的,是村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
问村里人洗手间在哪儿,他们却认真的端来一盆洗手水,这让他心里感到特别不是滋味。
![]()
回来之后,霍英东立刻捐钱给番禺建了一座园林式、占地6万平米的宾馆。可这点钱能干什么呢?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番禺,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招商引资,以实业带动发展。
1979年初,霍英东就在中山投资兴建了中山温泉宾馆。当时外商投资大陆的数量为零,霍英东是全球第一个投资内地的港澳商人,中山温泉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投资酒店并不好做,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涉外旅游酒店会有精神污染吗?内地东西会不会被吃光吃贵?宾馆耗电大,影响群众用电怎么办?
面对诸多疑问,霍英东表现的信誓旦旦,他表示不怕亏本,即便全亏了,就当是又一次捐资。
一句话,让所有人吃了定心丸。
经济改革之初,新旧理念交汇,很多事情很难理清。有人当面指责霍英东,称他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糟粕。这件事还被拿到全国政协会议上、当着霍英东的面讨论,场面一度很紧张。
![]()
一座酒店给霍英东带来了很多顾虑,他怕犯错误、怕牵累到别人。思前想后,霍英东才想清楚:大的方向上面自有定夺,我的出发点不过是想做一件对国家、对家乡有益的事情,希望探索出可供别人参考的模式,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于是,他决定放手探索,先是投资2700万在酒店周围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又扩大宾馆的规模和配套设施,比如购物中心、舞厅、骑马射击场、儿童游乐场等。
期间,中山温泉宾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流政要,其中一位的到访则让霍英东悬着的心正式落下。1984年,邓小平在这里下榻,他对霍英东说:“温泉宾馆搞得很漂亮,很好!开放是搞对了!”
在宾馆附近爬山时,陪同人员建议邓小平下山时原路返回,他笑了笑,一语双关地说:要勇往直前,不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济腾飞,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条勇往直前的路。在这条路上,中山温泉宾馆只能算是一块小小的路基,但是其重要性却显而易见——那是大陆“关闭”多年以后,向外敞开的第一扇门。
而对于中山而言,这扇门的意义更为显著。建成后,该宾馆接待了千万人次的旅客,其中很多是海外侨胞和外国人,他们来旅游、投资建厂、谈贸易,中山也很快发展成为广东经济的“四小虎”之一。
6
敲定温泉宾馆的同时,霍英东又筹办了投资大陆的第二项工程。当时中国提出八大中外合资酒店的计划,以此向海外投资者昭示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诚意,霍英东主动要求参与酒店的建设。
他提出,合资建一座有一千间客房的酒店,建筑材料、劳动工资、市政工程、绿化工程完全由其负责,大陆一方不需要投资。1979年,霍英东投资2亿,兴建了34层高的广州白天鹅酒店。
一个宾馆,和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建宾馆这事儿现在听上去很普通。但在当时,中国的情况却是,即使在首都北京,最高级的酒店,洗手间的浴缸也是没有活塞、房间里没有冰箱、没有热水,只能喝自来水的。
规格一旦超出北京,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霍英东要干的就是远超北京规格的大手笔:白天鹅每一根柱子都是从菲律宾运过来;设计师他坚持用英国的;设备、家具、建材全部都是进口……
“发展是硬道理”要真正落地实施,只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超过意识形态,人民才能放手去干。
![]()
1983年白天鹅正式开业。光是第一年,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就三次参观白天鹅。
英国女王、美国总统、德国总理、瑞典国王都曾先后到过此处。
中国因有了白天鹅,无论是外商来,还是接见各国领导,都有了让全球投资者近距离考察中国发展潜力的“瞭望台”。
从这两大宾馆的建设可以看出,霍英东在内地的投资,是以内地当时阶段最需要什么为考量标准,而不是以什么东西赚钱最快为考量标准。
在筹建白天鹅时,霍英东的心里不时回想起,回番禺时,曾被洛溪的路所阻隔的情景。
虽然洛溪只有不到四千村民,周围也都是树林和稻田,别看它貌似不起眼,可它恰恰是澳门、珠海、中山、佛山等较发达城市,和广州间客货运的必经之地。
作为过路口,没有过路桥怎么行?
于是霍英东又开始积极谋划。在1981年全国两会中,他和同样也是番禺老乡的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和弦一拍即合,决定共同为家乡捐资造桥。
![]()
同样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座合资兴建的跨江大桥,洛溪大桥可以说是全国先例,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工程样板,这也让总设计师伤透了脑筋,硬是摸着石头过河,各种模型不断推翻、重建。
最终施工花了4年时间,最大跨境为180米,达到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水平的洛溪大桥,终于落成。并且荣获“亚洲第一桥”的美称。
1984年10月1日,霍英东再次应邀参加国庆35周年纪念日庆祝仪式。
第一次站上城楼观礼的他,当被记者问及有何感想时,一时不知说什么,眼泪哗哗直淌。
霍英东后来在自传中自述,他一辈子也没哭过几回。长子霍震霆结婚时,霍英东因为母亲没能坚持到这一刻,伤心了很长时间,却也没有流泪。但在观礼台上,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至痛哭流涕。
霍英东当时的脑子里就像幻灯片一下飞速闪过一幅幅画面,他想起了番禺路边的茅屋、想起了在国际体育会议中的一次次辩论、想起了不久前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国旗国歌……国家正发生巨大变化,祖国正走向富强,霍英东一时感慨万千。
![]()
因为巨大贡献,霍英东成了第一个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这两个国家机构任职的香港人之一,也是香港首位全国人大常委。香港回归时,他近距离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英国在香港超过150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那一刻,霍英东热血沸腾,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且生存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
霍英东是一个很遵从“自我规则”的人,他一生创立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公司,没有一家上市。他给后辈定下规矩:除长房外,其他子女不得从商从政。
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因病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霍英东曾总结自己的人生,称“回首往事,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果人生的满分是100分,他要给自己打100多分。
霍英东或许仍有遗憾:他没能等到北京奥运会开幕,没有等到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正式揭牌。不过相较其恢弘的一生,这样的遗憾无关紧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