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到半山腰突然心跳乱了,感觉喘不上气!”国庆假期,58岁的张叔在景区爬山时突发心律失常,幸亏同行人及时呼救才脱险。假期里,不少人想趁好天气登山赏景,但对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看似轻松的爬山,可能藏着“致命风险”——剧烈运动、温差变化、过度劳累,都可能成为诱发病情的“导火索”。
![]()
一、先搞懂:为什么心律失常患者爬山容易出危险?
很多人觉得“平时散步没事,爬山应该也可以”,其实大错特错。爬山时身体要克服重力持续登高,心脏需更用力泵血,心率会比平地运动快30%-50%。而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本就不稳定,这种“额外负担”会直接触发问题:
1.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速)患者,可能因心率骤升至150次/分以上,出现头晕、胸痛,甚至晕厥;
2.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无法及时加快跳动,会导致全身供血不足,爬山时容易突然乏力、眼前发黑;
3.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衰)的患者,爬山时心肌耗氧量激增,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加重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引发心梗。
更危险的是,山上信号弱、急救设备难以及时到达,一旦突发严重症状,黄金抢救时间可能被耽误。
二、心律失常患者想爬山?先做这2件事,再决定去不去
不是所有心律失常患者都“绝对不能爬山”,但出发前必须做好“安全筛查”,盲目行动等于拿健康赌:
1. 先问医生,别自己判断:爬山前1-2周,一定要带着近期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报告找主治医生评估。医生会根据你的心律失常类型(偶发早搏还是持续性房颤)、是否有基础病、平时心率控制情况,判断你适合“低强度缓爬”还是“绝对禁止登山”。
2. 选对山,别挑战“高难度”:如果医生允许登山,也要避开海拔超过1000米、坡度大于30度的山。优先选有平缓步道、每隔1公里有休息区、沿途有急救站的景区(如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小山),避免爬野山或需要手脚并用的陡峭山路。
三、爬山中5条“保命准则”,少一条都可能出事
即便通过医生评估,爬山时也要严格遵守“安全红线”,一旦出现不适立刻停止:
1.控制速度,别跟人“比快慢”:全程保持“能正常说话”的速度,每爬20-30分钟就休息5分钟,不要为了赶时间或追同伴加快脚步。如果爬山时感觉呼吸急促、说不出完整句子,说明心率已经过快,必须停下来。
2.随身携带“急救包”,别嫌麻烦:包里一定要装着平时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普罗帕酮),还要带一张写有“我是心律失常患者,紧急联系人电话XXX,日常用药XXX”的卡片,万一晕倒,能让路人快速帮到你。
3.别空腹或吃饱爬山,时间要选对:空腹会导致低血糖,加重心慌;吃饱后1小时内爬山,血液会集中到胃肠道,心脏供血减少,容易诱发不适。建议早上8-10点、下午3-5点爬山,出发前1小时吃点易消化的食物(如1片全麦面包+1个鸡蛋)。
4.注意保暖,别猛穿猛脱:山上温差大,爬山时容易出汗,一冷一热会刺激交感神经,诱发心率波动。建议穿“分层衣物”,比如内搭速干衣、外穿薄外套,热了就脱,冷了及时穿,避免受凉或出汗后吹风。
5.出现3种症状立刻下山,别硬撑:如果爬山时出现“心跳突然变快/变慢、胸口发闷疼痛、头晕眼前发黑”这3种情况,无论离山顶多近,都要立刻停止,缓慢下山(不要跑),必要时拨打景区急救电话,绝对不能“再坚持一下”。
四、假期赏景重要,保命更重要
对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假期的核心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平安享受时光”。如果医生不建议爬山,不妨选择更温和的活动——在湖边散步、逛平路公园、在家练太极,一样能放松心情。
毕竟,风景年年有,健康只有一次。别让一时的“兴致”,给心脏埋下危险的种子。#奕健行##窦性心律失常##爬山##十一假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