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总收到跑友留言:“同样跑步,为啥别人跑5公里秤上数字就往下掉,我吭哧跑10公里,体重反而纹丝不动?”
作为跑了5年、踩过无数“无效跑步”坑的老炮,太懂这种“白费劲”的委屈——直到后来扒明白体重秤背后的逻辑,才发现不是你跑得不够多,是“掉秤密码”没找对。
先戳个扎心真相:你跑10公里掉不了秤,可能输在“跑完那顿”。
见过太多跑友的操作:跑前啃半块面包凑活,跑10公里汗流浃背,结束直接冲去吃碗加肉加蛋的牛肉面,再配个炸鸡腿“补能量”。算下来,跑步消耗的500大卡,一顿饭全补回来还得倒贴,秤能动才怪。
反观那些跑5公里就掉秤的人,未必跑得比你狠,但“吃”得比你精:跑前1小时吃片全麦面包+鸡蛋,跑后喝杯无糖豆浆+小把坚果,把“消耗>摄入”的缺口稳稳守住。
再说第二点:你跑10公里的“质量”,可能不如别人5公里。
不少人跑步是“磨洋工”:速度慢到堪比散步,跑两步停三步,10公里跑1个半小时,心率始终没到燃脂区间,说白了就是“遛弯式跑步”,消耗的热量还没逛超市多。
而高效掉秤的5公里,往往是“快慢结合”:前2公里热身跑,中间2公里加速跑(能说话但喘不上气的程度),最后1公里慢走放松。这样的跑法,燃脂效率比匀速磨10公里高得多,还能带动后续24小时的基础代谢。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你只盯着“跑了多少”,却没算“坐了多久”。
白天在办公室久坐8小时,晚上跑10公里,看似运动量够了,但久坐导致的代谢低迷,不是10公里能轻易掰回来的。就像你给手机充1小时电,却开着后台程序耗了一下午,电量自然上不去。
那些跑5公里就掉秤的人,大多有个小习惯:跑后不马上瘫着,而是站着拉伸10分钟,或者睡前做两组平板支撑。哪怕每天多动这20分钟,代谢率也比“久坐+猛跑”的人高出一截。
体重秤上的数字,从来不是“跑量”的单一结果,而是“跑+吃+作息”的综合账。
别再纠结“为啥我跑10公里不如别人5公里”,先问问自己:跑前有没有吃对?跑中有没有让心率达标?跑后有没有管住嘴?
下次跑步前,不妨先做个小调整:把10公里的“硬熬”,换成1次5公里的“高效跑”,跑后用蔬菜沙拉代替牛肉面。或许过两周你会发现,不用猛堆跑量,秤上的数字也会悄悄往下走。
你跑步时有没有遇到过“越跑越重”的情况?
(关注我,学习更多跑步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