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不久,于谦随即被诬谋反,朱祁镇:立即将他押赴刑场处死

分享至

在杭州三台山麓,一座古朴的祠堂静静矗立,与岳飞墓、张煌言墓构成了流传至今的“西湖三杰”。

祠堂内“热血千秋”的匾额下,供奉着明代名臣于谦的牌位,他的生平事迹,早已被世人所熟悉。

十二岁时,他目睹石灰煅烧写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绝唱。

这不仅是少年意气的抒发,更是他五十七年人生的写照。

从江西巡按到兵部尚书,从治世能臣到救国柱石,于谦以清正廉洁立身,以忠勇担当扭转危局。

然而,他的人生落脚点,却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钱塘才子

1403年,于谦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书香门第。祖父于文明曾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虽隐居不仕,却以儒家伦理严格教子。

家庭的熏陶让于谦自幼便展现出过人天赋。史书称他“少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更对古今忠烈事迹尤为痴迷。

相传,他年少时曾参拜文天祥祠,慨然题诗道:“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正所谓,从小看大,于谦自幼就已拥有了常人所不及的优良品德。

1421年,19岁的于谦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可直到朱瞻基继位,他才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正式登上朝堂。

在负责监察百官、整肃纲纪的职位上,于谦很快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才干。

一次朝会时,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连素来严苛的都御史顾佐都对其刮目相看,直言“其才远胜于我”。

不久后,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发动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于谦又奉命扈从。叛乱平定时,朱瞻基令于谦当庭历数朱高煦罪状,他“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竟让不可一世的朱高煦“伏地战栗”。

1430年,明廷决定增设各省巡抚以加强地方治理,朱瞻基亲自在吏部名册上圈出于谦的名字,将他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此时的于谦年仅三十三岁。

然而,当时的河南、山西地处中原与边疆过渡地带,既要应对频繁的水旱灾害,又要防备蒙古部落的袭扰,治理难度极大。接到任命后,于谦即刻启程,开始了他长达十九年的地方治理生涯。



抚境安民

赴任伊始,于谦便拒绝乘坐官府驿车,而是轻装简从,骑着一匹瘦马遍历两省辖境。

在河南,他沿着黄河两岸勘察水情,走访受灾村落;在山西,他深入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戍边将士同食同住。

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记录民间疾苦,倾听父老诉求,将考察所得整理成数十条兴革建议上奏朝廷。

当时,内阁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三位贤臣深知于谦才干,对他的奏折“朝报夕准”,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朝廷支持。

而针对两省最突出的粮食问题,于谦也建立了一套精密的备荒济民体系。他在各地扩建官仓,推行“常平法”,丰年时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荒年时再低价赈济。

到1441年,河南、山西官仓已积存粮食数百万石,成为应对灾害的“压舱石”。

在水利建设上,于谦的举措同样务实高效。黄河河南段经常决口,他亲自设计防洪方案,下令沿黄两岸加筑堤坝,每五里设一亭,亭置亭长,负责堤坝的日常维护与险情预警。

针对北方干旱少水的问题,他组织百姓在驿道两旁种树挖井,形成“榆柳夹路,井泉相望”的景象,不仅解决了行人饮水之苦,更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这些看似琐碎的工程,却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主持修建的水井称为“于公井”,种植的柳树称为“于公柳”。

而于谦的廉洁在官场中更是堪称标杆。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内外官员进京述职时无不携带重金厚礼行贿。

于谦每次进京却从不携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即使不带金银,也应带些绢帕、蘑菇等土特产应酬”,他却提笔写下《入京》一诗作答:“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典故由此流传,成为后世为官清廉的象征。



临危受命

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朝贡赏赐为由,兵分四路大举南犯。此时的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决意御驾亲征。

朝廷仓促集结五十万大军,未经充分准备便贸然北上,于谦时任兵部左侍郎,虽极力劝阻却未能奏效。

同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五十余名随行文武大臣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朱祁镇本人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当时,京师的精锐部队已在土木堡损失殆尽,留守兵力不足十万,且多为老弱残兵,武器装备严重匮乏。

更严重的是,瓦剌军挟持朱祁镇,随时可能以“送还太上皇”为名进攻北京,明朝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统治危机。

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命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翰林侍讲徐珵以“星象有变”为由,鼓吹南迁避敌,声称“唯有南迁可以保全宗社”。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