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假期,当喧嚣的旅游人潮与宁静的书斋形成鲜明对比时,一种不同的潮流在悄然涌动——《毛泽东选集》的阅读笔记,意外地在多个社交平台成为分享的热点。
其中一段话,尤其引发深思: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句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论断,穿透时光,精准地命中了当今时代的核心特征——不确定性。
它揭示了一个超越军事领域、放诸人生皆准的真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一套永恒的法则,而在于深刻理解变化本身,并随之起舞。
![]()
02
这番洞察,与当下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形成了奇妙的互文。
在职场中,赖以生存的技能可能在三年内过时;在商业世界,昨日还被奉为圭臬的商业模式,明天就可能被颠覆。我们渴望稳定,追求“铁饭碗”,却发现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
《毛选》中反反复复强调的,正是 “从实际出发” 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反对的是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即把过去的成功公式,机械地套用在全新的环境中。
这正如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断言:“在动荡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
03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本身就是一部如何应对极端不确定性的教科书。
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毛泽东为何能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并非源于任何军事课本,而是基于对当时当地形势的深刻洞察,并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瞬息万变而灵活调整。
这背后,是一种动态的、演进的思维方式。它不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培养一种“驾驭变化”的能力。
我们身边那些总能抓住机遇、穿越周期的人,往往都具备这种特质。他们不执着于过去的路径,不恐慌于未来的迷雾,而是将全部注意力用于理解正在发生的“当下”。
你的困境,往往源于用静止的地图,去导航一个持续变形的战场。
![]()
04
曾几何时,一篇《我花了十年,才学会不再做“计划”》的爆文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在高速变化的领域,精细到年的长期计划本身就是最大的脆弱性。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计划”,而是持续“规划”的能力——一种随时调整航向的动态过程。
这与《毛选》中的方法论不谋而合:通过实践发现规律,再让规律接受新实践的检验,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君子不立于“刻舟求剑”的危墙之下。
当环境已经剧变,最危险的行为不是冒险尝试,而是固执地坚守那个曾经安全、但现已过时的“原点”。
![]()
05
重读《毛选》,并非为了寻找解决当下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
其核心启示在于: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必须修炼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之本。这个“不变之本”,恰恰就是“主动求变”的思维方式、勇气和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看到了变化是宇宙的常态。
而《毛选》则更进一步,它不仅承认变化,更提供了如何在变化的河流中成功航行的 “实践论”与“矛盾论”这套罗盘。
对于那个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感的我们,能获得的最大底气,便是这八个字:拥抱变化,实事求是。
从放下一个僵化的观念开始,到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再到接受一个不断迭代的自我。当你不再寻求一成不变的庇护,转而培养与变化共舞的从容时,你便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的世界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