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最新发布了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份榜单的含金量就在于,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各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而从数据上来看,国内高校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国内高校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有12374人,进入"年度影响力榜单"的达到31685人,比2024年有明显增长,这也预示着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都在不断取得进步。
![]()
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清华遥遥领先
榜单中国内高校的排名情况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传统的国内高校格局正在被打破重塑,而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清华大学遥遥领先的地位。
清华大学在"两榜"中均大幅领先其他高校,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而第二名却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大学,而是浙江大学,浙大不仅领先了排名第三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还大幅超过了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公认的顶尖高校之一,在此次榜单上仅排第五位,甚至不如上海交通大学,北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科上,但在当前以理工科为主导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其优势远不如浙大、上交大。
至于备受关注的华五高校(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浙大),表现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浙大、上交大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复旦大学排名第九,表现不俗。
![]()
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南京大学排名靠后,尤其是南京大学仅排第16位,再次成为C9高校中的"守门员",或许加强理工医学学科的建设,才能有希望巩固住地位,避免进一步下滑。
部分“吃老本”的985高校表现着实令人担忧,如:兰州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排名已经相当靠后,不仅落后于一些211高校,甚至被一些双非高校超越。
![]()
既然提到了被双非赶超的985院校,就不得不提这些打败了985、211的双非黑马了,如深圳大学、江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入选人数超过了不少双一流高校,可见科研实力与行政级别未必是百分百挂钩的。
至于民办大学,表现最突出的当属西湖大学了。30人入选终身榜单,60人进入年度榜单。这与施一公校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高标准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点上,足以见得施一公校长的战略和规划的高明之处。
![]()
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科研人才聚集度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高水平科研人才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还能带动学科建设、吸引优质生源、增加科研经费,科研人才聚集度高的学校,整体实力往往更强。
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从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来看,中国高校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不同高校间的差距也在拉大。
![]()
如何提高科研人才聚集度,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物质条件上薪酬待遇、科研平台以及实验设备、科研经费、学术支持系统等客观因素对吸纳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
除了物质条件,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自由探索的研究氛围、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能让科研人才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份榜单也提供了一个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科研人才聚集度高的高校,往往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接触前沿研究的机会。当然,选择高校不应仅看排名,还要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