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雨变"红纸雨":一场商业狂欢背后的安全警示
视频里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动,数百双手伸向空中,争抢着从天而降的红色纸片。这不是什么电影场景,而是10月3日发生在三亚大悦城商场的真实一幕。
![]()
这不是什么电影场景,而是10月3日发生在三亚大悦城商场的真实一幕。当商业营销遇上人性弱点,一场原本喜庆的"红包雨"活动,瞬间演变成危险的群体事件。
商场高处撒下的红包状物体引发疯狂争抢,现场拥挤不堪。事后证实,大部分只是红纸片。李女士在混乱中扭伤脖子,"本来图一乐,结果差点成了乐子"。她的自嘲背后,是无数类似事件中消费者的共同遭遇——为了一点小利,冒着大风险。
商场在次日发布的致歉声明中,将事件描述为"局部区域短暂拥挤"和"个别顾客不慎摔倒"。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述,与亲历者描述的混乱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声明提到"参与人数远超预期",却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没有提前做好人流管控预案?为何要在封闭空间内举办这种极易引发骚动的活动?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引发如此大反响的"红包雨"活动,在商场官方宣传渠道中竟无迹可寻。是不敢宣传,还是不愿留下证据?这种"做了不说"的做法,反映出商家对活动风险的潜在认知——他们知道可能出事,却依然选择冒险。
红纸片与真红包混杂的策略,本质上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稀缺效应。外围的人看不到中心情况,只能看到前面的人弯腰捡东西,于是更加拼命往里挤。这种设计绝非偶然,而是深谙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手段。当商业利益凌驾于安全之上,悲剧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现场目击者提到最危险的一幕:许多人蹲下捡纸片时,后方人群仍在向前推挤。这种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历史上太多踩踏事故都始于类似的微小诱因。韩国梨泰院的教训犹在眼前,为何总有商家重蹈覆辙?
商场将后续活动改为"线下排号抽奖",看似解决了拥挤问题,却回避了事件本质。真正的症结不在于活动形式,而在于商家对消费者安全的态度。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舆论,而非从根本上反思,类似事件必将再次发生。
李女士说"再也不敢参加了",道出了普通人的无奈。消费者有权享受商家提供的优惠活动,但更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中购物休闲。当一场商业促销需要消费者以安全为代价参与时,这已经背离了商业的本质。
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商场承载着更多责任。游客本就处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陷入此类群体性活动的风险。商家不能只看到活动带来的客流和曝光,更要考虑可能对城市形象造成的伤害。
这起事件不应止于一份道歉声明。需要追问的是:这类高风险活动是如何通过审批的?商场的安全预案是否形同虚设?相关部门日常监管是否存在盲区?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避免悲剧重演。
商业创新值得鼓励,但不能以消费者安全为试验品。当营销手段越来越"刺激",安全底线更要牢牢守住。红包雨可以暂停,但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不能停止。
每一次类似事件后,我们都会说"吸取教训"。但教训真的被吸取了吗?或许只有当商家真正明白,安全才是最好的营销时,消费者才能免于成为商业狂欢中的"乐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