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里,水遇冷会结冰,受热则会沸腾,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可当场景转换到神秘的太空,水的表现却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
想象一下,把一杯水带到太空中,它并不会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直接迅速地结冰,而是先沸腾起来,随后才慢慢冻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地球上,我们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温柔包裹着,它就像是一床保暖的棉被,为我们营造了适宜的温度环境 。再加上太阳持续不断地输送热量,使得液态水能够在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地方稳定存在。
![]()
地球上的标准大气压约为 101.325kPa,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每平方米上承受着约 6×10²² 个氢原子的压力,这种稳定的气压环境,是液态水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环境里,水的相态变化遵循着我们熟悉的规律,在 0℃时,水会结冰;在 100℃时,水会沸腾。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太空,那里的环境与地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区域,或者距离恒星非常遥远的地方,太空的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出不到 3K,也就是接近零下 270.3℃ ,这个温度低到足以让氢都冻成固体。而太空近乎是完美的真空环境,其气压之低超乎想象。
![]()
地球上的标准大气压下,每立方米空间里大约有 10²⁵个气体分子,而在星际空间,每立方米可能只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压力比人类创造的最好的真空室还要小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 。如此极端的低温和极低的气压,构成了太空独特的环境,也为水的相态变化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水,作为一种神奇的物质,其相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

当温度逐渐降低,达到 0℃这个关键节点时,液态水便开始了神奇的转变,水分子的运动逐渐减缓,它们相互靠近,排列得更加紧密有序,最终形成了固态的冰,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固 。而当温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升高,达到 100℃时,水又迎来了另一种变化。
此时,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运动变得异常剧烈,它们开始挣脱彼此之间的束缚,从液态中逸出,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沸腾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冬天的湖面结冰,烧开水时水壶口冒出的水蒸气,都是温度影响水相态变化的生动体现。
![]()
压力,同样是影响水相态的重要因素。当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也会随之降低,这一现象在高海拔地区尤为明显。比如,在青藏高原等海拔较高的地方,大气稀薄,气压较低,水的沸点可能只有 80℃左右 。在这种环境下烧水,水会比在平原地区更快地沸腾,但此时的水温却达不到 100℃,这也是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煮食物需要使用高压锅,通过增加锅内的气压,提高水的沸点,从而使食物能够煮熟。
相反,当气压升高时,水的沸点也会相应升高,在高压锅中,锅内的气压可以达到 1 个标准大气压以上,水的沸点就能超过 100℃,食物也就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被快速煮熟。

压力对水的凝固点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相对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0℃ ,但当气压发生变化时,凝固点也会有所改变。当气压降低时,水的凝固点会略微降低;而当气压升高时,水的凝固点则会稍有升高。不过,这种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容易被察觉,需要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精确测量出来 。
太空水先沸腾再冻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压强瞬间改变:太空近乎是完美的真空环境,压强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水被置于这样的环境中时,其周围的压强骤降,根据压强与沸点的关系,水的沸点会随着压强的降低而急剧下降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但在太空中,由于压强几乎为零,水的沸点可能会降至远低于其实际温度,这就使得水在无需额外加热的情况下,就能迅速获得足够的能量,水分子开始大量逸出,从而导致水迅速沸腾。
水的比热容特性: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意味着它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具体来说,水的比热容为 4.2×10³J/(kg・℃) ,相比其他常见物质,如铁的比热容约为 0.46×10³J/(kg・℃) ,水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是铁的数倍之多。在太空中,虽然环境温度极低,但水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自身热量散发出去,以达到结冰的温度,这个过程需要释放大量的热量。
![]()
由于水的比热容高,热量交换相对缓慢,所以在短时间内,水难以因低温而迅速结冰 。
表面张力的作用: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的影响,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倾向于保持球形。根据数学原理,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球形的表面积是最小的。而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时,表面积起着关键作用,较小的表面积意味着水与太空极寒环境的热交换面积也最小 。这就进一步延缓了水的热量散失速度,使得水在短时间内更难达到结冰的条件,从而为沸腾的发生提供了时间优势。
当水在太空中沸腾后,液态水转变为水蒸气,此时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幅增大,水蒸气迅速扩散到周围的太空环境中 。太空的温度极低,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0℃ ,在这种极寒的环境下,水蒸气与太空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温度差,这使得水蒸气能够迅速地将自身的热量传递给周围的太空,热量迅速散失 。
![]()
随着热量的不断流失,水蒸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当温度降低到水的凝固点以下时,水蒸气中的水分子运动逐渐减缓,它们开始相互靠近并重新排列,最终形成有序的固态结构,也就是冰晶,完成了从气态到固态的转变,即冻结过程 。
在地球上,有一种现象与太空中水的奇妙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东北冬季的 “泼水成冰” 。
![]()
当北方的冬季来临,气温骤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甚至更低时,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神奇的一幕:有人端起一壶刚烧开的热水,用力向空中泼洒出去 ,热水在离开容器的瞬间,并没有直接落地,而是在空中迅速形成了一团美丽的冰晶雾,仿佛是一场梦幻的冰雪烟花秀 。
从原理上来说,这与太空中水的先沸腾再冻结有着相似之处。在东北的极寒天气下,当热水被泼向空中时,水的压力瞬间从相对较高的环境压力变为接近大气压力,压力的骤降使得水的沸点也随之降低 。此时,热水的温度远高于降低后的沸点,就如同在太空中水遇到极低的气压一样,水分子迅速获得足够的能量,开始剧烈地逸出水面,形成大量的水蒸气,这便是类似于太空水沸腾的过程 。
而紧接着,这些水蒸气被泼到了极冷的空气中,空气的温度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与太空的极寒环境类似,水蒸气与极冷空气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温度差,使得水蒸气能够迅速地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冷空气 。随着热量的快速散失,水蒸气中的水分子运动逐渐减缓,相互靠近并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了固态的冰晶,完成了从气态到固态的转变,也就是冻结过程 。
![]()
所以,“泼水成冰” 这一现象,就像是在地球上模拟了一次太空水的神奇之旅,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水在极端条件下的独特相态变化 。
对太空水先沸腾再冻结这一奇特现象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宇宙奥秘的全新窗口 。
从宇宙物质状态的角度来看,水在太空中的独特相变过程,为科学家研究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 。太空的低温和真空环境,是地球上难以模拟的极端条件,通过研究水在这种环境下的变化,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和相变规律,进一步完善物理学理论。这对于研究宇宙中其他物质的状态和演化,如行星的形成、恒星的物质交换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在探索地外生命的征程中,水的研究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液态水,因此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存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液态水也可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了解水在太空中的行为,特别是其相态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判断哪些星球可能存在液态水,从而缩小寻找地外生命的范围,为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持 。
对于太空探索而言,水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而太空中的水资源又极为稀缺。通过研究太空水的相变特性,我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水资源回收和利用技术,优化太空站的水管理系统 。例如,利用水在太空中的沸腾和冻结特性,设计出更先进的水净化和储存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长期的太空探索任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