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卧室里,挂着这幅中国人的画像,该画画于1685年,也就是康熙24年,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何他的画像被挂在英国国王的卧室里呢?
画像上的男子叫沈福宗,出生于1657年,也就是顺治14年,由于父母是天主教教徒,再加上家中贫困,因此沈福宗少年时便被送入教会,成为了传教士的助手,并且从传教士那里受到了一定的教育。
后来,沈福宗成为了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的助手,并深受他的影响。
柏应理除了对沈福宗宣传教义,也会教他拉丁文,并向他讲述国外的风土人情,这让他对遥远的国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沈福宗)
1681年,23岁的沈福宗终于得到了出国游历的机会。
当时罗马教廷为了解康熙皇帝对“礼仪问题”的立场,宣召了柏应理,柏应理便借这个机会带沈福宗和吴历等人同游欧洲,让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将中国文化带给世界。
由于在出发前,50多岁的吴历担心受不住舟车劳顿,因此未能成行,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沈福宗和柏应理的欧洲之行。
沈福宗随柏应理坐船至澳门出发,走的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航行线路,他们经过南洋各国,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经古里,绕过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于1682年登陆葡萄牙。
柏应理先是带沈福宗见过家人,随后在柏应理的安排下,沈福宗进入培养初级修士的葡京里斯本初修院学习拉丁文,在学习期间,他不光很快就适合了国外的生活,在学科上也成绩优异。
就在沈福宗学习期间,柏应理向教皇提到了他,教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决定接见他。
在柏应理的陪同下,沈福宗见到了威严的教皇。
面对教皇的提问,他对答如流,还将一批中国书籍当作礼物献给了教皇,而这批书籍一直被珍藏在梵蒂冈图书馆,成为了该馆最早的汉籍藏本。
![]()
(詹姆斯二世)
168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听闻沈福宗是中国人的后,向他发出了邀请函,邀请他参观凡尔赛宫,于是他和柏应理来到凡尔赛宫见到了路易十四,并将《中庸》《论语》的拉丁文译本献给了这位和蔼可亲的皇帝,而沈福宗也因中国人的身份在巴黎成为了焦点人物,他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无不成为了众人谈论的话题。
路易十四非常热情,他不光为沈福宗举行盛大的宴会,还拿出中国进口的镶金象牙筷,请他为大家表演如何使用筷子,他熟练地拿起筷子,将拿筷子的手势展示给在场的皇亲贵族看,正是受他的影响,“中国风”成为了法国上下争相追逐的时髦。
在和皇室与贵族交往的过程中,沈福宗还表演了书法,并将汉字的同音不同义等精妙之处耐心地讲给大家听,不光如此,他还将孔子、康熙皇帝等人的画像展示出来,加深了法国人对中国名人的印象。
1685年,因接到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邀请,沈福宗和柏应理告别了法国,来到英国伦敦觐见了詹姆斯二世,他的到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他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位造访法国的中国人。
詹姆斯二世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小迷弟”,他不光对中国的历史文物有研究,还在当王储时,就阅读了大量中国书籍和观看了中国的戏曲等,因此他对沈福宗非常亲切,不光邀请他参加宫廷宴会,还让宫廷画师克雷勒爵士为他画了一幅和真人一样高的画像,并将画像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
![]()
(沈福宗)
(沈福宗)
受詹姆斯二世的托付,沈福宗对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中文书籍整理分类后,还撰写了书籍目录,同时他还对博德利图书馆的中文书籍进行了整理和批注,并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如何阅读中国书籍。
在英国旅居了2年后,沈福宗回到法国找到了柏应理,两人于1692年在荷兰登上了回国的商船,然而就在回国的途中,他却突发疾病死在了船上。
尽管沈福宗没能魂归故土,但是他在欧洲图的书馆所留下的批注及大幅的肖像画,无一不证明他曾作为中国早期的文化使者在欧洲进行过中国文化启蒙,他的宣传犹如一扇打开的窗,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