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嘉月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
你肯定想不到,成年人开始抢奶嘴了。
这玩意儿不是给娃用的,是给咱们这些每天挤地铁加班到深夜的成年人准备的。
电商平台上一个月能卖出七千多个,深夜订单量蹭蹭往上涨,买家大部分是年轻女孩。
她们在评论区偷偷留言说下单时不好意思,但用完之后居然还想回购。
图源:@大象新闻
这玩意长得和婴儿奶嘴没啥区别,商家给它贴了不少标签,如辅助戒烟、戒零食、防磨牙、缓解焦虑。
价格从十几块到几百块都有,卖得火的店铺月销轻松破7000。
社交媒体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亿次,有人说自己靠它戒了烟,有人治好了暴食症,还有人含着它才能睡着觉。
说白了,这届成年人正在用婴儿的方式给自己找安全感。
为啥这么多人买账?
压力大呗。现代社会快得要命,职场压力、经济波动、社交内耗、AI替代焦虑……这些东西压得人喘不过气。
成年人被逼得没办法,潜意识里启动了一种叫“退行”的心理防御机制,干脆退回婴儿阶段的行为模式,叼个奶嘴找点短暂的安全感。
图源:小红书
从科学角度讲,吮吸动作确实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短时间内降低焦虑水平。
所以凌晨一点,27岁的女生坐在床头对着没做完的PPT含上奶嘴,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就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上演。
还有悦己经济的崛起。
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大家开始为情绪买单了。
2024年全球解压玩具市场规模冲到55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突破200亿元,增长了15%。
成人奶嘴和捏捏乐、宝宝碗这些东西一起,成了新的消费矩阵。
情绪消费这玩意来钱快,资本和商家眼睛都亮了。
毛利率高达68%,远超婴儿用品的42%,这生意不做才是傻子。
商家们精准捕捉到需求,推出薰衣草精油涂层、可食用级硅胶等细分品类,把传统母婴用品硬生生改造成了成人情绪管理工具。
但医生们看得心惊胆战。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唐曹敏直接站出来说,所谓“防磨牙神器”的宣传极不负责。磨牙力量主要分布在口腔后部臼齿区,但安抚奶嘴只能让前牙咬合。
每天含奶嘴超过三小时,持续一年以上,就可能改变牙齿位置,导致开颌畸形——也就是上下门牙没法正常闭合。
更别提那些廉价产品用的工业硅胶,可能释放塑化剂,散发的刺鼻橡胶味闻着就吓人。
睡眠安全也是个问题。
我们睡着后大部分情况是无意识的,安抚奶嘴可能因为体位改变堵塞气道,或者意外脱落引发误吸。
心理上的依赖更麻烦。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懿说,成年人使用安抚奶嘴本质上是心理退行。
这种缓解只是表面的,根本解决不了压力根源。过度依赖还会削弱抗压能力,让人更难承受轻微压力。
这就像哲学家弗洛姆说的,“逃避自由”的诱惑终将被“创造自由”的力量取代。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硅胶奶嘴塞进口袋的瞬间安慰,而是面对生活重压时,我们依然相信内心的力量比任何道具更坚韧。
那么是谁在推动这种畸形审美?
当然是生意人。
资本通过“制造焦虑-提供解决方案”的闭环,把心理需求精准转化为商品。
商家们用“重现婴儿期安全感”这种营销话术,精准击中年轻人对无忧状态的渴望。
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也成了消费者投诉的新焦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上半年投诉分析显示,情绪消费类投诉不断增加。
虚拟情绪服务存在虚假宣传、质量无法保障;游戏陪玩经常出现爽约、服务边界不清晰;疗愈课程名不符实。
这整个就是一场针对成年人焦虑的围猎。
商家们制造焦虑,然后立马给你提供解决方案——当然是要收费的。
从婴儿奶嘴到解压玩具,再到各种疗愈课程,一切都是生意。
说到底,成人奶嘴的热销是现代人用“婴儿化”语言书写的一封求救信。
它倾诉着高压生活的窒息感,也暴露出情感联结的荒漠化。
但真正的治愈不在于退回襁褓,而在于直面现实的勇气。
对于那些真的焦虑到不行的朋友们,专家们建议还是试试更健康的方式,诸如运动、正念冥想、培养兴趣爱好等。
如果焦虑持续加重或影响生活,还是得去找专业心理人士帮忙。
奶嘴能给你一时的安慰,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生活就是这样,该面对的终究得面对,叼着奶嘴也逃不掉。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告案例精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