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近年来,美国频繁鼓吹“中国在南沙的填海造岛活动会威胁地区稳定”,但一些美媒和专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些人工岛“无法在同美国的战争中长期运转下去,它们对美国并不构成威胁”。
既然如此,为何中国坚持要在南海建造基地?美国内部又为何会对此产生分歧?
![]()
要知道,南海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航道,每年承载全球 30% 的海上贸易量,中国、日本、韩国等国 80% 以上的能源进口依赖此航线,仅 2024 年通过南海的油轮数量就达 12.6 万艘,日均货运量超 1800 万吨。
从地理格局看,南海散布着 200 多个岛礁、沙洲,其中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具有重要战略支点意义。中国在南沙群岛开展的岛礁建设,始于 2013 年,截至 2025 年已完成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备港口、机场、通信设施的综合性基地群。
![]()
这些基地的位置恰好覆盖南海航运主航道,向北可辐射北部湾,向南能延伸至马六甲海峡西口,向东衔接菲律宾海,战略辐射范围覆盖整个南海及周边海域。这种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保障区域航运安全与海洋权益的重要支撑。
而中国在南海的基地建设,首要目标是履行国际责任、保障航行安全。永暑礁已建成可停靠 10 万吨级船舶的深水港,配备 24 小时海上救援中心,2024 年共完成 37 次海上遇险船舶救助任务,救助船员 286 人,货物价值超 12 亿美元。
![]()
美济礁的机场跑道长度达 2600 米,可起降大型运输机与预警机,除满足日常物资运输需求外,还多次参与南海海域的台风监测、海洋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2025 年上半年为过往商船提供气象预警信息 152 次,有效降低航运风险。
从海洋权益维护角度看,基地是开展海洋科研与资源保护的重要平台。渚碧礁设立的南海海洋生态观测站,配备先进的水质监测、珊瑚礁保护设备,累计获取海洋环境数据超 10 万组,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同时,基地配备的通信设施与雷达系统,可实现对周边海域的实时监控,有效防范非法捕捞、海上走私等活动,2024 年协助查获非法捕捞船只 42 艘,保护了约 2.3 万平方公里的渔业资源保护区。这些功能的实现,与 “易被摧毁” 的单一军事视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基地的多元价值。
美论坛中 “基地易被摧毁” 的观点,忽视了南海基地的防御体系建设与地理防御优势。以永暑礁为例,其周边部署了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与反舰导弹系统,结合岛礁本身的地理屏障,形成多层次防御网络。
![]()
岛礁上的雷达站可实现对半径 500 公里范围内空中、海上目标的探测与跟踪,配合无人机巡逻体系,能提前预警潜在威胁。
此外,基地的基础设施采用抗毁伤设计,关键建筑如指挥中心、通信站等均具备防轰炸、防台风能力,经模拟测试,可承受 12 级台风与常规武器打击,核心功能在受损后 48 小时内即可恢复。
从现代战争形态来看,“摧毁基地” 的成本与代价远超预期。南海岛礁距离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较远,如关岛基地距离永暑礁约 3000 公里,战机需经多次空中加油才能抵达,且易被沿途预警系统发现。
![]()
若实施海上打击,航母战斗群需进入南海海域,而南海周边海域水深较浅,大型舰艇机动受限,易暴露在反舰导弹射程内。
军事专家测算,若要对一个南海基地实施有效打击,需投入至少 3 个航母战斗群、200 架以上战机及大量巡航导弹,成本超 500 亿美元,且可能引发大规模冲突,这种代价使 “摧毁” 行动在现实中难以实施。
![]()
中国在南海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多次邀请周边国家参与基地的公益功能使用。
2024 年,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渔船多次在美济礁附近海域遇险,均得到中国基地的及时救助;越南气象部门与中国合作,通过永暑礁的气象站获取南海台风数据,提升本国的防灾能力。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 “军事基地” 的单一认知,使基地成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海的基地建设,始终基于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合法需求,同时兼顾区域和平稳定。
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基地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影响南海的航行自由,相反,基地的存在为区域安全与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2025 年发布的《中国南海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推动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进程,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中国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基地的功能性建设。2025 年下半年,永暑礁将启动第二阶段扩建工程,新增海洋科研实验室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进一步提升基地的公益服务能力;美济礁计划开通至菲律宾马尼拉的定期货运航线,促进区域经贸合作。
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建设性态度,也回应了 “为何坚持建设基地” 的核心疑问 —— 基地的价值不仅在于安全防御,更在于为区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
从全球海洋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在南海的基地建设为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借鉴。随着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与航运需求的增长,海洋权益的维护日益重要,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技术、资金限制,难以有效开展海洋管理。
中国通过自主技术实现岛礁建设,展示了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能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合作机会。2025 年,中国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签署海洋合作协议,分享岛礁建设技术,协助建设小型海洋观测站,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多元化发展。
![]()
美论坛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对海洋战略的认知差异。中国坚持以和平方式利用海洋,通过基地建设实现 “维权” 与 “维稳” 的统一,既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也为区域提供公共产品。这种思路,与某些国家将海洋视为 “军事竞争舞台” 的理念形成对比,也为全球海洋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
未来,随着南海基地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在区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解决 “易被摧毁却坚持建设” 的疑问提供更坚实的现实依据。
![]()
环球网2015-06-30《美媒:中国造岛不构成威胁 很容易被美军攻击》
环球时报2020-12-08《南海岛屿基地“易受攻击”?但凡头脑正常的指挥官都不敢这么干》
长江号外2020-04-25《中国在南海建设,还轮不到美国来管!敢踏红线,解放军必定出手》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