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争论,本文只想从数据出发,如实地呈现最近这些年,这两年顶流大学在就业数据上的变化,供大家参考。本文是我《深度教育观察》的栏目系列文章,篇幅较长,共计2029字,
一、先看升学深造的情况
1、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整体深造率,从2019年的69.8%,涨到如今的74.7%。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外留学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从2018年31.67%的最高点,逐渐收窄,到了2024年的19.1%。
具体留学的数据如下:
2018(31.67%)→2019(跌破30%)→2020(20.47%)→2021(17.33%)→2022(出国550,约16.9% 初次)→2023(出国564,约17.5% 初次)→2024(出国637,约19.1% 初次)
而与升学率形成对照的就业率,却出现了如下的走势,基本上就业率是一路下行,到了2022年跌到最低点87.45%,就业率下跌的同时,升学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但就业率与升学率之间的空档,明显收窄!
![]()
这或许就是复旦大学的整体就业形势,国内升学占比不断上升的同时,就业率在持续下降。
![]()
把复旦大学的保研率和落实率进行对比,你就会发现保研率与深造率,其实是同步增长的。
注:23-24年的保研率是计算出来的,可能会有计算偏差。
2、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的深造率,从2016年的48%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60.9%,后面学校没有公布总体的升学率,只公布了分学院的升学率。从数据来看,2022年的60.9%,相比复旦大学,还是要低的。
![]()
保研率来看,东南大学的保研率也是一路上扬,从2018年的不到20%,到2023年已经达到30%,涨幅已超过10%。
![]()
东南大学公示了综评保研的数据,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9 综评 → 2023 保研 46.6%
2020 综评 → 2024 保研 52.3%
2021 综评 → 2025 保研 48.0%
2025年保研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强基转段的挤出效应。
结论:从保研升学的数据来看,东南大学相比复旦大学,无论是保研率还是升学率,都要差近10%左右。
二、就业其他细节数据的分析
1、复旦大学
![]()
目前复旦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只公布到2021届,后面的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来公布的(这好像有点混乱)。
从数据来看,
- 2018–2019:上海就业率维持在 73% 左右;
- 2020:降到66%
- 2021:进一步降到57.6%,同时“其他地区”明显上升,这既说明就业外溢明显,也说明在上海市就业的难度或许在加大。
![]()
从就业行业来看,复旦大学2018-2021年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软件、服务业和医疗卫生这三大行业。
2、东南大学
第一:有关就业地域的数据。
因为2022年后,基本上没有相关数据了,所以下面的数据只是部分之前年份的汇总整理!
2018年
地域:本科“就业地点:江苏40.1%;北京1.4%,上海2.4%,广东6.4%;浙江6.3%,安徽4%”;
(本硕博合计)“就业地区前五:江苏49.6%、浙江8.7%、上海7.6%、广东5.1%、安徽4.8%”。
从整体数据来看,2018届的毕业生“大部分留长三角”工作。
2019年
地域:(本硕博合计)就业地点前五为江苏46.3%、浙江9.6%、上海8.1%、安徽5.5%、广东4.9%;“与上一届相比,留江苏比例进一步减少;去浙江、广东增加(去广东略降)”。
江苏省内城市前五:南京30.3%、苏州4.9%、无锡3.0%、常州1.6%、南通1.2%。
2021届
![]()
之后年份,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
第二:有关就业行业的数据
2018届
行业(本科):IT 25.9%、制造 10.5%、建筑 9.5%、教育 8.9%、科研 8.8%、房地产 6.8%、电力能源 6.8%、公共管理 5.3%、金融 4.4%、卫生 4.1%。
2021届
![]()
![]()
从2021届数据来看,东南大学本科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三大行业,在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三大行业。
这与复旦大学的三大就业行业,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差别。
三、勋哥观察
1、东南大学和复旦大学,谁超过谁,这个问题没有太多的意义。
每个考生,都是就读东南或复旦的某个学科专业,细致地对比选择的专业,才是选择的核心问题。
2、以下是个人根据上述数据得出的一些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东南大学本科保研率从2019 的 20%抬升到2023 的 ~30%,研究生院推免拟录取规模也从 2023 年的2566扩张到 2025 年的3118,反映学校对“拔尖-直博-强基-推免”的一体化通道持续加码。
第二,东南大学本科就业留江苏在 2017–2019 年间在 40–48% 区间波动;长三角整体承接占比高。对“留苏/留宁”的吸引力与行业结构(IT/制造/建筑/科研)同频。
第三,复旦大学“文理工医”均衡且医理见长,本科端“继续深造”长期在65%–75%区间,且国内升学占比提速(保研+强基转段),这是复旦的特征之一;家长在择校/择专业时,应将**“本校内升学通道与名额”**作为重要考量。
第四,复旦大学地区流向: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湾区—京津冀”三极留沪就业常年第一;疫情后外溢至长三角与西部的比例上升,对“留沪”的敏感家庭,可重点关注规培/附属医院岗位与重点单位录用。
第五,复旦大学毕业生的行业画像是:本科“现代服务×制造×IT×医疗”的四足鼎立复旦大学的医疗与公共管理占比更高、IT与现代服务比重稳定;对于纯就业导向专业,上海—长三角民企/外企—现代服务/制造/互联网可能是在做就业职业规划是要重点盘一盘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