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图据受访者
“比我结婚还开心!”时隔多年,提及2021年6月10日护送被拐27年的陈贵萍与家人相拥团聚的瞬间,“万车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马水峰依旧难掩心中激动。
从30岁到40岁,这位出身建筑行业的河南汉子,用十年光阴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寻亲网络,让6万余辆贴着寻人启事的车辆化作“移动寻亲站”穿梭在大街小巷。截至目前,已累计助力超200个离散家庭团聚。
![]()
马水峰(右)和爱心人士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这份“团圆”的意义更显厚重,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马水峰,听他讲述藏在“万车寻亲”背后的温暖故事。
![]()
喜欢自驾游的他
让房车变成“移动寻亲站”
从一人一车的孤独坚守,到六万车辆的并肩同行,“万车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马水峰的寻亲公益之路,始于一场偶然的触动。2016年,电影《失孤》让他关注到寻亲群体,当他在互联网平台浏览海量寻亲信息时,发现那些渴望团圆的家庭,远比想象中更多、更迫切。
而后,这位常年奔波于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建筑人,多了一个“志愿者”身份。他利用跑工程的便利,为寻亲家庭解决衣食住行难题,陪着他们跨省核实线索、四处奔走求助,这一坚持,便是四年。
2019年,一个偶然的念头让他的公益之路迎来转折。“我本身喜欢自驾游,当时就想着能不能在车身上贴寻人启事。”
马水峰的这一尝试,诞生了全国第一台寻亲车,他将印有孩子照片和信息的寻亲贴纸贴于车身,跑遍大街小巷。
![]()
第一辆寻亲车上贴满了寻人启事
他回忆,当时寻亲车受到了路人的关注,甚至还有人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转发信息。于是,看到希望的他不断增加车贴数量。到2020年春节,他的房车已被寻亲信息完全覆盖,“万车寻亲”的雏形也就此形成。
![]()
从“孤独奔跑”到“万车同行”
寻亲车辆已超6万台
可这条公益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很多人用不正常的眼光看我,觉得我是骗子,还认为我们通过这个事情骗家长的钱,为自己谋利益。”他说,起步初期项目格外艰难,他曾主动联系物流车队、出租车等公司寻求合作,却屡遭拒绝。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停下脚步。“(当时计划)每年走10个省,只要到了一个城市,就去集市、乡镇、农贸市场、学校和小区门口做宣传。”马水峰说,那段时间里,偶尔会有爱心人士短暂加入志愿者队伍,但时间都不长,大多是因“太费劲、吃力不讨好、没有收入”而离开。
他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2021年。随着郭文腾、孙海洋等寻亲家庭的成功团圆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在此背景下,“万车寻亲”项目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还会有人主动前来询问:“我们能不能为这台车提供一些帮助?”于是,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者行列,越来越多车辆贴上了寻人启事……
![]()
出租车成了寻亲车
“爱心是会传递、会裂变的。”马水峰感慨道,从第一台到第二台寻亲车,他等了一年多;从第二台到1000台,用了近三年。截至今年10月,寻亲车辆已突破6万台。各地外卖小哥、快递员、货车司机等群体纷纷加入,化作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移动寻亲站”。据统计,目前,6万台寻亲车辆上已张贴近3000条被拐儿童信息,所有信息均经过家长授权并核实。
![]()
马水峰的视频账号,发布了1500余条相关视频
![]()
从“独自摸索”到“被看见”
助力超200个家庭团圆
马水峰介绍,项目发起至今,他和团队已助力超200个离散家庭重获团圆。在众多团圆时刻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帮助被拐27年的陈贵萍与母亲团聚。他告诉记者,这不仅是“万车寻亲”公益活动促成的首个团圆案例,更是团队从“独自摸索”走向“被看见、被认可”的关键转折。
那是2021年五一期间,他驱车抵达西安,并和兵马俑景区取得联系,得以将车停在兵马俑入口的显眼位置。后来,景区来了一个广州的旅游团,与导游沟通之后,导游不仅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还用扩音器呼吁游客转发寻亲信息。其中就有不少游客掏出手机,拍下车上的关键信息,通过社交平台自发扩散,让这份寻亲的希望借助网络传递得更远。
马水峰回忆,大概19天后,他们团队收到了关于陈贵萍的关键线索。后来经过与家长、公安机关的协同努力,在第25天促成了团圆。“2021年的6月10日,我们开着我们的寻亲车,把孩子送回家了。”他说,这是“万车寻亲”促成的首个团圆案例,当天看到这一团聚的场景,比自己结婚还高兴。
![]()
马水峰给爱心车辆贴车贴
![]()
不断拓宽公益边界
打造儿童安全“公益屏障”
重逢背后除了爱心人士的助力,更是一位母亲27年的执着:“陈贵萍的妈妈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电动车,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找孩子。”马水峰说,正是寻亲家长们的坚持,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
近年来,他还在河南设立了一间工作室。“河南是交通枢纽,不管是卡友(货车司机)路过,还是寻亲家长过来,我们都能更方便地提供帮助。”
“我们想尽早实现超过1000个家庭团圆。”马水峰介绍,除了助力寻亲,团队还在不断拓展公益边界,通过车体宣传普及防拐知识,呼吁关注校园暴力问题,让“万车寻亲”从单纯的寻亲公益项目,逐渐成为守护儿童安全的公益屏障。他说,“我们志愿者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宣传让爱心传递,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从源头上减少儿童走失的可能。”
马水峰告诉记者,近十年公益路,他从30岁走到40岁,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台车到六万辆车,但不变的是对“团圆”的执着。而未来,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万车寻亲”,让每一辆贴有寻亲启事的车,都成为照亮失亲家庭回家路的“灯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