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法爱好者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有些沉重,却又满含沧桑厚重。1950 年 11 月 25 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这一噩耗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毛主席的心,丧子之痛对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毛主席的内心被悲凉之感充斥着。直到 1951 年 9 月,在和侄子毛远新无拘无束的对话调侃间,他才难得地展露了些许笑容。看到这般情景,江青琢磨着,毛远新要是留在北京读书,或许能冲淡家中那压抑悲凉的气氛,对改善毛主席的心情会有好处。征得毛远新妈妈朱丹华的同意后,江青向毛主席提出让毛远新留在北京读书的建议,毛主席点头答应了。
而在那段满是悲戚的日子里,留下了一幅书法作品,这幅字仿佛是他内心情绪的一个宣泄口,通篇散发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境界。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其中行笔与转折之处很值得玩味。从行笔来看,笔画的走势流畅自然又带着几分滞涩,这滞涩并非书写不畅,而是仿佛承载着毛主席内心的沉痛,每一笔落下都似有千钧重,力量透过纸面直击人心。转折时,不似寻常书法的圆润流畅,有的地方带着些生硬的棱角,像是在情绪的漩涡中挣扎、抉择,欲语还休,又将无尽的哀伤隐于其中。
再看这幅书法的整体线条特点,更是别具一格,让人不禁陷入沉思。线条粗细变化并不遵循常规的节奏,时而粗壮,像是要以笔为剑,斩断哀愁,可笔锋游走间又透着无力;时而纤细,仿若轻声叹息,在纸面上留下若有若无的痕迹,尽显落寞。这种不规律的线条粗细交替,恰恰反映出毛主席当时复杂且难以平复的心境,没有刻意雕琢,却直击灵魂深处,让人对他彼时的悲痛感同身受,不知您是否也认可这线条背后蕴含的深情?
其中个性化的点画,尤其是捺笔,堪称一绝。捺笔在书法里通常起到稳定重心、延展气势的作用,而这幅字里的捺笔,却多了几分倔强与不甘。有的捺笔下笔很重,似是宣泄心中的愤懑,狠狠顿笔之后又缓缓拖出,像是在沉重的现实面前,虽满心悲戚却仍试图挺直脊梁;有的捺笔则收笔极快,仿若戛然而止的呐喊,把未竟之言、难言之痛统统藏进这仓促的收尾之中。
就拿 “提” 字来说,其个性化的点画捺笔同样引人注目。捺笔起笔处微微上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之光,可随即又被重重按下,像是刚燃起的小火苗瞬间被现实的寒风扑灭,只留下无尽的黯然神伤。笔画末尾微微上翘,又似在绝望中残留的一点倔强,不肯完全向命运低头,让人读来心中五味杂陈。
再看 “出” 字,长撇大捺的设计尤为精妙,撇捺之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错位感。长撇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带着凌厉之势斜刺而出,仿佛要冲破黑暗的束缚;大捺却又似被拖住了后腿,位置稍稍后移,与撇的呼应中带着几分迟滞,如同在悲伤的泥沼中奋力挣扎,虽努力向前,却总被无形的力量羁绊,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 “建” 字,写法更是活脱,气象万千。笔画之间的疏密安排独具匠心,左边部分笔画紧密相连,像是在抱团取暖,抵御内心的严寒;右边部分则相对疏散,特别是捺笔舒展大气,似是在绝境中努力张开怀抱,去拥抱那遥不可及的希望。
“议” 字的写法则透着灵巧劲儿。笔画轻盈灵动,起笔收笔干脆利落,各个笔画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如同灵动的舞者在纸面翩翩起舞,可这看似轻松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毛主席试图以洒脱掩盖悲伤的一种心境写照呢?在谈笑风生间,把刻骨铭心的痛深埋心底,只将这表面的从容通过笔墨传递给世人。
这幅书法作品作为行书精品,字迹与众不同,非同凡响。它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段历史、一种心境的记录。希望日后能与大家分享更多更加优质的内容,一起在书法的世界里探寻伟人的精神脉络,感受历史与艺术交织的魅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