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校园本该充满毕业的喜悦,如今却常被“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笼罩:有人手握本科文凭,投出上百份简历却只收到零星面试邀请;有人考上热门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发现岗位竞争比本科时更激烈;甚至有“985”“211”院校毕业生,为争夺一份基础文职工作,不得不与专科生、本科生同台竞争。“毕业即失业”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无数年轻人的共同困境,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清晰地昭示着文凭贬值潮的到来——曾经作为“就业敲门砖”的文凭,如今正在失去它往日的含金量。
![]()
文凭贬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凭通胀”与“岗位需求”的严重错配。高校扩招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每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本科文凭”从“稀缺资源”变成了“基础标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应届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70%,而企业提供的岗位中,仅30%明确要求“本科及以上”,且多集中在技术、研发等核心领域。大量毕业生手持文凭,却挤不进核心岗位,又不愿从事学历要求较低的基层工作,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像曾经“中专生就能当老师”,如今小学教师岗位都要求“全日制本科”,并非岗位难度大幅提升,而是文凭数量激增后,企业不得不抬高“筛选门槛”,间接加速了文凭的贬值。
文凭贬值的深层原因,是“文凭含金量”与“实际能力”的脱节。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操作;专业更新速度慢,热门专业毕业时已成“夕阳领域”;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混文凭”,四年大学只满足于“及格万岁”,既没掌握专业技能,也没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招聘时发现,许多毕业生“文凭亮眼,能力不足”:能背诵管理学理论,却写不出一份完整的项目方案;能通过英语六级,却无法与国外客户简单沟通;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这种“文凭与能力不符”的情况,让企业对“唯文凭论”逐渐失去信任,转而更看重“实战经验”“技能证书”,进一步削弱了文凭的“敲门砖”作用。
更值得深思的是,“文凭崇拜”的惯性思维,让年轻人陷入“盲目追高文凭”的恶性循环,反而加剧了贬值。过去“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许多学生将“提升文凭”视为“规避就业压力”的唯一途径: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仍难就业,就考博或出国留学。可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凭内卷”,硕士、博士文凭也开始面临贬值——某一线城市街道办招聘,录取者中不乏“985”院校硕士;某国企基层岗位,简历筛选阶段就淘汰了大批“双非”研究生。这种“为了文凭而文凭”的追逐,不仅浪费了时间与金钱,更让年轻人错过了积累工作经验的黄金期,最终陷入“文凭越高,失业压力越大”的怪圈。
面对文凭贬值潮,年轻人与其焦虑“文凭不够用”,不如聚焦“能力硬不硬”。与其盲目考研“逃避就业”,不如提前了解市场需求,选修实用课程、参与实习项目,把“文凭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企业也应打破“唯文凭论”的招聘惯性,建立“能力导向”的考核体系,让真正有实力的人脱颖而出;高校更需加快教育改革,让课程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培养“文凭与能力兼备”的人才。只有当社会从“看重文凭”转向“看重能力”,“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才能真正被打破,文凭也才能回归它“证明学习经历,而非衡量一切”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