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刷没刷到特魔幻的新闻?有些三四线城市的房子,业主恨不得免费送,就求接手的人帮还房贷,结果照样没人要!咱先别觉得这是个例,这事儿早不是秘密了。
先给大伙摆点实在的: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据,全国空置房已经突破 1.1 亿套,总面积能堆出 96 亿平方米。这话可能有点虚,咱说点具体的 —— 湖南西部有个县城,我朋友小舒家的房子,搁几年前有人出 38 万她不卖,去年 21 万才甩出去,比不动产登记中心的评估价还低 1 万。更惨的是我妈那朋友,2021 年在县城公园旁花 80 多万买的新房,现在想卖得降 10 万,业主群里的卖房消息发了又发,根本没人理。
有人说 “夸张了吧”,那咱看数据:三四线城市空置率普遍超 30%,像南宁、长沙这些地方甚至快到 50% 了。东北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更狠,房价跌到 3000 块一平还没人要,这就是传说中的 “鹤岗化”。你没看错,不是涨价没人买,是降价、甚至免费住都没人接手。
为啥好好的房子成了 “烫手山芋”?说白了就三个病根。
第一,人跑光了,房子留着给谁住?中部有个县级市,过去五年户籍人口少了 15%,走的全是 18 到 35 岁的年轻人。咱都懂,年轻人要工作要发展,县城没支柱产业,除了考公几乎没出路,可不就往大城市挤嘛。上海核心区空置率才 0.1%,因为有人抢着要;三四线空房多,因为人都走了,供需一倒转,房子可不就砸手里了。
第二,以前的 “楼市泡沫” 吹得太大。早几年棚改货币化,给拆迁户发钱买房,硬生生把县城房价抬起来了。那时候开发商疯狂盖楼,县城里商场、酒店全冒出来,连我外婆那样不识字的农村老人,刷短视频都知道 “十几万就能买套房”。可泡沫总有破的时候,现在棚改退潮了,没了 “接盘侠”,之前盖的房子就成了空壳子。
第三,房子根本没有 “资产属性”。好多人买县城房子,觉得 “闭眼赚”,其实就是瞎跟风。湖南那个县城,商铺十年前得通宵抢,现在呢?我妈 15 年前买的商铺,租金从一千多跌到 218 块,另一个阿姨 60 多万投的商铺和酒店,连本金都没回本。没有产业撑着,房子不能生钱,也没人接盘,可不就成了负资产?
这事儿影响可不止买房的人。先说普通家庭,有人一辈子积蓄砸在房子里,现在卖不掉、租不出,月供还得照交,等于背着个 “经济枷锁”。有个开发商在县城集资 3 个亿,最后只还了 3100 万,355 个投资人里全是亲戚朋友,这不就是把家底都赔进去了?
再看地方,以前县城靠卖地赚钱,现在土地流拍成常态。房子卖不动,开发商不敢拿地,地方财政就紧张,修路、建学校的钱都受影响。唯一还能撑的,只有县一中旁的租房,租金能到两万,因为家长为了孩子愿意抢,但这只是特例,改变不了整个县城楼市的死水状态。
聊到这儿,我得说句实在话:这不是 “楼市崩盘”,是 “市场终于清醒了”。
以前咱总被 “买房保值” 的说法忽悠,忘了房子的本质是 “住”。核心城市房子值钱,是因为有人、有产业、有资源;非核心城市房子不值钱,是因为这些都没有。上海豪宅抢着要,三四线房子送不出,这不是矛盾,是市场在 “挤泡沫”。
那些说 “免费送房” 的业主,看着惨其实不冤。早几年要是想想 “这房子谁会来住”“县城能留住年轻人吗”,也不会跟风买房。现在的 “负资产”,本质上是过去 “盲目投资” 的代价。
还有人问 “这是不是意味着房子不值钱了?” 根本不是。值钱的从来不是 “房子” 本身,是房子背后的资源 —— 学区、就业、配套。县一中旁的房子能租高价,因为有教育资源;一线城市房子抗跌,因为有工作机会。没有这些,房子就是一堆钢筋水泥。
最后想说,这波楼市分化不是坏事。它让咱明白,买房不是 “稳赚不赔” 的买卖,也让市场回归理性。那些还在吹 “县城楼市能回暖” 的,不是坏就是傻 —— 人留不住,产业起不来,房子怎么可能值钱?
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以后再看房子,别光听开发商忽悠,先看看周边有没有年轻人,有没有工厂和公司,有没有像样的学校医院。这些才是房子真正的 “价值密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