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在看军事纪录片时产生过疑问,镜头里的潜艇几乎清一色是黑色外壳,头部还都是圆润的水滴形状,这些设计总让人忍不住联想,难道是专门为了对付驱逐舰才这么造的?
更让人困惑的是,潜艇藏在深海暗处,驱逐舰在水面明处,明明是暗打明的优势,可为啥潜艇遇上驱逐舰,第一反应总是下潜躲起来,不敢正面硬刚?
![]()
今天咱们就从潜艇的设计逻辑聊到反潜对抗,把这些反常识的问题一一说透。
提到军事装备的颜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伪装,比如陆军的迷彩服躲树林,海军的灰色舰体融大海,可潜艇的黑色,真的是为了在深海里藏起来吗?
![]()
其实答案恰恰相反,因为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阳光根本无法穿透,海水里几乎没有光线,哪怕潜艇涂成粉色、白色,也不会被肉眼看见。
既然视觉伪装没用,那黑色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核心就在潜艇身上那层特殊消声瓦,如果你近距离观察过潜艇,会发现它的外壳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色瓦片,这些瓦片就是消声瓦。
![]()
本质是添加了碳黑物质的橡胶材质,和我们汽车轮胎的基础成分相似,这也是潜艇呈现黑色的直接原因,但它的功能可比轮胎厉害多了。
每一块消声瓦内部都布满了直径2-5毫米的圆柱形空洞,这些空洞可不是随便设计的,而是专门用来吸收声音的,要理解消声瓦的作用,得先搞懂水下声音的传播规律。
![]()
在陆地上,声音靠空气振动传播,可在水下,声音的传播介质变成了海水,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快4倍多,潜艇发动机运转、螺旋桨转动产生的噪音,会以声波的形式快速扩散,很容易被驱逐舰的声呐捕捉到。
这时候消声瓦就派上用场了:外界声呐的声波撞上消声瓦,会先进入那些圆柱形空洞,在空洞里不断折射反射,而空洞里的空气会通过收缩、膨胀的变形,把声波的振动能转化成热能消耗掉。
![]()
同时,潜艇内部产生的噪音也会被消声瓦挡住,无法传到外界,根据军事数据统计,贴了消声瓦的潜艇,声学特征能平均降低20个分贝。
别小看这20分贝,要知道声音的分贝是对数级计算的,20分贝的降低意味着声呐探测到它的距离会缩短一半以上。
比如原本驱逐舰在100公里外就能发现潜艇,有了消声瓦后,可能要靠近到50公里内才能探测到,这就给潜艇争取了更多隐蔽和撤离的时间。
![]()
不过早期的潜艇可不是黑色的,比如二战时期的潜艇,很多甲板是灰色的,那时候潜艇下潜深度浅,经常要在水面航行,侦察机从空中往下看,灰色甲板在蓝色大海上还是比较显眼。
后来随着技术发展,潜艇下潜深度越来越深,随便就能扎到几百米深海,蓝色海水和黑色消声瓦在暗处更难分辨,再加上消声瓦的声学优势越来越重要,黑色才逐渐成了潜艇的标配色。
![]()
除了黑色外壳,潜艇的水滴头设计也很有讲究,你可能会想,很多水下生物比如鲨鱼、海豚都是尖头,潜艇为啥不跟风做尖头,反而做成圆滚滚的水滴形状?
其实早期潜艇还真试过尖头设计,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几乎都是尖尖的头部,可在实战中却暴露出大问题,抗压能力太差。
![]()
后来工程师发现,圆弧和球面结构能更好地分散压力,比尖头和直线结构的抗压能力强得多,所以逐渐把潜艇头部改成了圆润的形状。
除了抗压,水滴头还有一个关键优势,减少水下阻力,潜艇在水里航行,主要阻力来自海水的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而水滴形状的流线型最好。
![]()
当海水流过水滴头时,会顺着圆弧表面平稳流动,不会产生太多湍流,如果是扁平或尖头设计,就像用刀切割水流,很容易产生漩涡和湍流,增加阻力。
![]()
聊完设计咱们再回到核心问题:潜艇明明在暗处,为啥遇上驱逐舰不敢硬刚,其实答案很简单,潜艇怕的不是驱逐舰本身,而是驱逐舰搭载的反潜直升机,以及两者配合形成的反潜网。
先说说驱逐舰的短板,驱逐舰自身确实有反潜装备,比如拖拽式声呐, 一根长长的声呐线拖在船尾,能探测水下的噪音。
![]()
但拖拽式声呐有个局限:只能探测到声呐覆盖范围内的目标,就像拿着手电筒照路,照到哪才能看到哪,覆盖范围有限。
而且驱逐舰航行时会产生噪音,容易干扰声呐探测,所以用拖拽式声呐时必须低速航行,效率很低,更关键的是,驱逐舰用主动声呐定位潜艇时,相当于主动暴露自己。
![]()
主动声呐会发出声波,通过声波反射来确定潜艇位置,就像蝙蝠靠超声波定位猎物,可问题是,潜艇也能听到主动声呐的声波。
一旦潜艇听到主动声呐的声音,就会知道驱逐舰的方位,要么发射鱼雷反制,要么赶紧下潜躲起来,但反潜直升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
反潜直升机的作战半径能达到200多公里,远超驱逐舰拖拽式声呐30-50公里的覆盖范围,而且直升机可以飞到可疑海域上空,不受舰艇噪音干扰。
它的核心装备是吊放式声呐和声呐浮标:吊放式声呐可以通过电缆直接放到几百米深的海底,精准探测潜艇噪音,声呐浮标则可以一次性投放20-30个,形成一个直径100公里左右的声呐网,每个浮标都会把探测到的信号通过无线电传给直升机。
![]()
更让潜艇头疼的是,反潜直升机在天上,潜艇根本没法反击,现代潜艇虽然有潜射防空导弹,但射程大多只有10-20公里,而且需要先浮出水面或靠近水面发射,很容易暴露自己。
而反潜直升机可以在几十公里外盘旋,即使被潜艇发现,也能轻松躲开,一旦声呐网发现潜艇,直升机就会引导驱逐舰过来投弹,潜艇躲到哪,炸弹就跟到哪。
![]()
这时候潜艇唯一的机会就是绝对静默:关闭发动机,停止所有机械运转,甚至让船员尽量不活动,减少噪音产生。
有些先进潜艇用的AIP动力系统,能在不依赖空气的情况下运行数周,就是为了实现长时间静默,但即使这样,也只是赌一把。
![]()
如果反潜直升机投放的声呐浮标足够多,或者驱逐舰耐心足够好,持续投弹搜索,潜艇最终还是难逃被发现的命运。
而且驱逐舰还能通过无线电呼叫其他反潜舰艇和固定翼反潜机,形成多维度包围,而潜艇在水下无法接收外界信号,只能孤军奋战,根本没法求援。
![]()
所以下次再看到潜艇时,你就不会只觉得它是个黑色大铁壳了,它的每一处设计,都是工程师在深海环境里反复权衡的结果。
它与驱逐舰的对抗,也是两种专业领域的精准博弈,这就是军事装备的魅力,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逻辑和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