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刘邦的创业历程堪称最传奇的逆袭故事之一。一个年近半百的泗水亭长,文武两难全,最终却击败了力能扛鼎、贵族出身的西楚霸王项羽,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
他成功的密码,并非个人的英明神武,而是一种深刻到骨子里的领导艺术——御下而不欺下,从善而不争功。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
刘邦深知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不如萧何,战必胜、攻不如韩信”。他的“御”,不是事事亲为、严密控制,而是大胆放权,给予顶尖人才绝对的信任和发挥空间。
对萧何,他将整个后方根据地和后勤补给全权托付,甚至多次给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萧何作为顶级权臣最终得以善终。
对韩信,他登台拜将,直接授予大将军兵权,让其独立开辟北方战场,最终形成对项羽的合围。这种信任,让韩信的军事天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对张良,刘邦凡事都与他商议。从入关灭秦的战略,到鸿门宴上的脱身之计,从分封韩信的权宜之策,到定都关中的长远规划,刘邦几乎对张良的计谋全盘采纳,而且一直把张良视为良师益友。
任用陈平这位有“盗嫂受金”污点的谋士,刘邦允许其使用重金贿赂、反间计等非常手段离间西楚集团。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也为后期陈平荡平诸吕之乱、重塑大汉江山埋下了种子。
这种“御”,是基于对下属能力的高度认可和需求的精准满足。刘邦要的是你为我建功立业,而不是你必须对我唯唯诺诺。
在个人能力上,刘邦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公开承认事业的成功依赖于共享利益。他给韩信、彭越封王,给萧何、陈平重赏,都是这种“共利”思想的体现。
这种明码标价的实在,远比空谈忠义、画虚无大饼更能凝聚人心,下属们知道跟着他能得到什么,心里也踏实。
“御下”是领导的基本功,但刘邦与项羽的“御”法,却是高下立判。
![]()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如果项羽只是做一个领兵的将军,或许最后可以成功。只是他想要成为顶级的掌权者,却还是远远不够格。
项羽的个人能力确实是极强的,他是战场上的“超级明星”,以少胜多似乎是家常便饭。但也正因如此,他的“御下”成了 “控场” 。他事必躬亲,吝于授权。
虽然麾下名将如云,但除了他本人,几乎没有能独当一面的统帅。像韩信、陈平、英布这样的人才,都曾在他麾下却不得重用,最终转投刘邦。
其中,陈平在项羽命令下打败殷王司马卬后又被刘邦击败,这时项羽竟然下令要处死先前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们。就这样,陈平为保命只能跟随刘邦了。
作为汉初三大名将的彭越可以说是反秦斗争中的元老了,但是直接被项羽选择性忽略,大封诸王的时候连秦朝降将都有王位,彭越却啥也没捞着,直接把彭越逼成了坚定的“反项主义者”。
![]()
项羽给予下属的,更多是命令和指挥,而非信任和舞台。整个西楚集团,他是唯一的太阳,群星黯淡。
刘邦的“不欺下”与项羽的“吾独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刘邦自己读书不多,出身市井的他一向还看不起那些儒生。但他有一个无人能及的优势:从善如流,也就是听劝。
只要你说得对,无论来自谁,无论态度如何,他都能立刻采纳。
郦食其只不过是一个看守城门的老头,见面时刘邦正在让侍女洗脚,态度傲慢。郦食其批评他“不宜倨见长者”,他立刻改正,采纳其夺取陈留的计策,从此有了争雄天下的物资基础。
张良无数次在关键时刻纠正刘邦的错误。例如,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大怒欲骂,张良一踩脚,他立刻醒悟,改口封真齐王。这种瞬间切换、以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反应,堪称顶级决策者的素养。
反观项羽这边,范增屡出奇谋,项羽却因刚愎自用而多次拒绝,最终气走亚父。
韩生献计项羽要立足于关中秦地称霸天下,却被想要衣锦还乡的项羽拒绝,直接把关中之地送给了刘邦。生气的韩生看着不成器的项羽说出“沐猴而冠”的话,又被愤怒的项羽放进大锅里烹煮而死。
相比之下,刘邦的“从善”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正确率,避免了致命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听劝的同时还不与下属争功,让执行者也能享受胜利的光芒,这是“从善”的延伸,也是领袖格局的终极体现。
一个组织最大的内耗往往来自于上位者对功劳的贪婪。
刘邦从不与下属争夺具体事务的功劳。打下胜仗,功劳是韩信的;保障后勤,功劳是萧何的;出谋划策,功劳是张良、陈平的。
刘邦清醒地认识到,领导最大的功劳,就是“用人”和“决策”之功。他把具体执行的成功归于下属,反而强化了下属的成就感和忠诚度,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功绩。他自己则稳坐“功劳分配者”的最高位置,这才是最聪明、最牢固的掌控。
项羽则又不然。史载他“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有人立功,他把封赏的印章在手里摸到棱角都圆了也舍不得给出去。
这种吝啬与猜忌,使得他无法与下属建立起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当唯一的谋士范增都被他猜疑气走,最终就只能众叛亲离,成了自刎乌江的孤家寡人。
在项羽的团队里,所有的胜利似乎都源于他自己的“天神下凡”。他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光芒,下属往往只是陪衬。
在这样的领导手下,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只会感到压抑和窒息,并最终放弃与他共事。
项羽年少成名后刚愎自用,迷信个人勇力。优柔寡断的同时又极端自负,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远超任何人,最终在“唯我独尊”中走向毁灭。
![]()
会当领导的刘邦,他不会让自己成为各方面都最强的专家,而是当好一个“平台搭建者”和“资源调配者”。他创造了一个能让所有英雄尽情施展的舞台,并确保在这个舞台上取得成功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御下而不欺下”让他获得了团队的忠; “从善而不争功”让他获得了团队的能。
有忠有能,集天下之智与力为己所用,这才是刘邦看似平平无奇,却能最终击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开创四百年大汉基业的根本原因。
![]()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因为你本人无所不能,而是因为你能让无数的人为你、也为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去战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