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招聘刑释人员”作为企业家标榜功绩的由头,进而成为新闻媒体大书特书报道的题材,其背后的逻辑起点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和猎奇,让人恶心、恶心、恶心……
近日,某知名企业招聘刑释人员的新闻引发关注。在一片“有担当”、“给机会”的赞誉声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却被忽视了:一家超市招聘理货员、保洁员,这本是最寻常的商业行为,为何会因为应聘者的“刑释人员”身份而成为新闻?
将这件事本身当作正面典型来宣传,其逻辑内核恰恰暴露了我们社会对刑释人员最深刻的偏见与伤害。
这涉嫌对个人隐私的粗暴侵犯与消费。
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岗位,企业在招聘普通员工时,无权也无必要探究他人的前科。即便在背景调查中意外得知,负责任的雇主也应秉持职业操守,予以保密,并仅依据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估。
如今,将这一本应沉入时间洪流的个人伤疤,赤裸裸地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供大众审视、议论,这无异于一场公开的“示众”。当事人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张被永久贴在身上的“赎罪券”,时时刻刻被提醒“你与我们不同”。
这不是给予机会,而是借“机会”之名,行伤害之实。
这折射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而非平等的“权利尊重”。
当我们为“企业招聘刑释人员”而鼓掌时,潜台词是:这是一种额外的善举,是宽容,是施舍。然而,劳动就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刑满释放,意味着他们已经依法接受了惩罚,其公民权利理应得到恢复和保障。他们凭本事面试,靠劳动换取报酬,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运行规则。
将正常的权利行使包装成企业的“善行”,这本身就是对刑释人员人格独立性的否定,是将他们永久地置于一个需要被怜悯、被考察的次级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种“标签化”的放大报道,是在巩固而非消解社会歧视。
媒体的每一次放大,都是在公众脑海中加深“刑释人员”作为一个特殊、可疑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会使得其他默默求职、努力生活的刑释人员处境更为艰难。
当雇主们看到这类新闻,可能会下意识地将所有刑释人员都与“问题”、“风险”、“需要特别关注”联系起来,从而在招聘中设置无形的门槛。这非但没有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反而筑起了更高的偏见之墙。
这不是同情,是噱头;不是给机会,是利用他们独特的身份作为流量密码。
我们呼吁的包容,其最高境界是“忘记”。是忘记他们曾经的身份,将他们视为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真正的善良,是默默地给予机会,然后像对待所有员工一样,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考核他、尊重他。
是时候放下猎奇的镜头和道德优越感的笔触了。
请放过刑释人员,他们不该是任何宏大叙事下的符号,也不该是企业塑造形象的素材。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被高高捧起的“第二次机会”的称号,而是一个能安心工作、不被过往阴影纠缠的平凡未来。
让他们安静地回归人海,凭自己的双手重建生活,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