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提及女性权益受限的问题,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印度社会中的女性处境。而这种地位的低下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其根源深深植根于印度长期盛行的重男轻女观念之中。
![]()
在印度许多地区,女婴自呱呱坠地起便被贴上“经济负担”的标签。若妻子未能诞下男嗣,往往面临持续生育的压力,直至产下儿子为止。正因如此,三到四个子女的家庭结构在当地极为普遍,反映出对男性后代的强烈渴求。
此外,婚姻制度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新娘出嫁时需携带巨额嫁妆,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的彩礼也由女方家庭支付。婚后,女性必须无条件忠诚于丈夫,并对其言行绝对顺从,不得有丝毫异议。
![]()
究竟是哪些深层因素催生了这般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又是什么让女性的社会价值被如此贬低?
印度吃人婚嫁
印度女性所承受的压迫,在一场看似普通的婚礼中便可窥见全貌。除了要准备高昂的嫁妆外,连本应由男方承担的彩礼,也被转嫁至女方家庭头上。
![]()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方家庭几乎无需承担婚礼的主要开销,仅需提供新娘的部分饰品或服装等小额支出。其余所有费用——包括宴席、仪式、交通等——几乎全部压在女方家人肩上。
嫁妆与彩礼皆由女方交付,整场婚事俨然成为女方家庭的财政重负。因此,在印度社会广泛流传着一种扭曲的认知:女孩一出生便是家庭的经济损失。
![]()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种姓制度长期塑造的社会结构。在该体系下,女性婚后被视为夫家财产,必须完全服从丈夫,即便面对不合理要求也无权反抗,日常家务劳动亦全由其一人包揽。
社会普遍认为,女子嫁入夫家后将依赖男方供养,因此女方需以大量财物作为“补偿”。于是,嫁妆数额直接决定了她在夫家的地位高低——嫁妆越丰厚,越可能获得稍好的对待,甚至减少遭受暴力的风险。
![]()
反之,若嫁妆不足,则极有可能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言语羞辱、身体殴打成为常态,家庭暴力如同空气般弥漫于这些女性的生活里。
不堪忍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而选择结束生命的妇女数量惊人。而对于部分男性而言,婚姻更像是一场交易,一旦榨取不到利益,便会迅速抛弃原配,转而寻找下一个可剥削的对象。
![]()
“索奁焚妻”这一骇人听闻的现象至今仍在部分地区隐秘存在。即使婚礼时已支付巨额财物,一些丈夫仍不满足,婚后不断向岳父母索取额外金钱。
一旦女方家庭无力继续供奉,男方及其亲属便以虐待、威胁相逼迫,迫使对方就范。多数家庭出于恐惧只能妥协,持续输血以保全女儿性命。
![]()
当女方彻底失去利用价值,或男方认定再无油水可榨时,便会策划一场“意外”——通常是纵火焚烧,伪装成厨房事故或自焚现场。受害者往往活活烧死,而加害者则借此摆脱旧妻,另觅新目标。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此类案件导致7026名女性死亡,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至8233起,揭示出问题不仅未缓解,反而呈恶化趋势。
![]()
印度底层女性
2014年,来自北方邦的帕瑞妮塔遭遇惨烈袭击:丈夫的妹妹桑吉塔将煤油泼洒在其全身,点燃火柴将其引燃。事故造成她腿部、躯干及面部严重烧伤,烧伤面积高达百分之四十。
![]()
案发后,桑吉塔与其父亲坚称帕瑞妮塔系自焚身亡。而事件导火索正是因为她连续生育两名女儿,未能为夫家带来男孩,因而遭到公公长期歧视与排斥。
不仅如此,公公还频繁逼迫她向娘家索要钱财,最终因无法满足要求而酿成这场蓄意谋杀。帕瑞妮塔的遭遇正是“索奁焚妻”典型案例的真实写照。
![]()
此类事件暴露出印度社会中极端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重男轻女”思想渗透至每一个角落,使得多数家庭视女儿为未来的经济包袱,因她们意味着将来必须承担沉重的婚嫁开支。
因此,绝大多数家庭更渴望拥有儿子。若初次生育为女,女性常被要求反复怀孕,直至诞下男婴为止。
![]()
更有甚者,在胎儿性别尚未出生前便进行检测,一旦确认为女性,立即选择终止妊娠,随后继续尝试怀孕,直到成功诞下男孩才肯罢休。
结婚后的女性必须对丈夫保持绝对忠诚和完全服从,无论对方提出何种要求,哪怕是违背伦理或伤害自身利益,也都必须执行。
![]()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2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印度仍有高达九成民众认同“妻子应当服从丈夫”的观点。
与男尊女卑并行的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人们曾寄望于教育能改变观念,但数据显示,即便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仍有八成个体支持这一传统理念。
![]()
在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影响下,女性即便在婚前已付出巨额财物,只要婚后无法生育男孩,依然难逃冷遇与虐待的命运。
男尊女卑的思想就这样通过代际传递不断延续。即便是曾经深受其害的女性,也倾向于希望生育男孩而非女孩。
![]()
一方面,生男孩有助于避免自己遭受暴力或成为“索奁焚妻”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们也不愿让亲生女儿重蹈自己的悲惨命运。
由此可见,长期处于性别压迫下的女性,内心充满矛盾:既深切体会到身为女性所承受的不公,却又不得不迎合这套压迫自身的文化逻辑。
![]()
结语
在种姓制度与传统文化交织作用下,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融入印度人的集体意识深处。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生育一个儿子几乎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
![]()
印度男女之间的权利失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婚礼,往往是女性苦难的开端。无论是天价嫁妆的压力,还是生育性别的焦虑,都深刻反映了女性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只要种姓制度依然存在,只要人们心中对性别等级的认同未曾动摇,任何试图改善女性地位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唯有从根本上瓦解这种结构性偏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性别平等。
参考:
凤凰网:印度女人地位低:没嫁妆嫁不掉 婚后重活粗活全包 2011-08-30
界面新闻:印度重男轻女现状报告出炉 2100万女儿被视为“多余” 2018-01-30
环球时报:美国调查:九成印度人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 2022-03-04
界面新闻:“索奁焚妻”:印度、女人和火 2015-07-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