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万家灯火。李叔是一名普通公司职员,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到家,肚子开始“咕咕”抗议。他常常在“要不要吃个宵夜”与“忍着饿早点睡”之间反复纠结。微信群里,有人晒着龙虾、烤串和啤酒深夜“犒劳”自己,也有人苦笑自嘲,“又饿到失眠,明天是不是没精神?”
这究竟该如何取舍?宵夜的诱惑到底带来哪些健康隐患?还是说,饿着肚子睡觉其实更伤身?你以为的“简单选择”,背后的健康风险其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特别是,其中一个习惯,长期坚持可能正悄悄拉高你的慢性病发病率。
到底是晚上吃宵夜还是熬夜饿肚子危害更大?接下来的答案,很多人都没料到。
![]()
晚间嘴馋,真能随心所欲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吃宵夜不过是多点热量,饿着睡觉对胃多不好。”但医生和权威数据显示,二者都远非无害,只是伤害体质和健康的机制截然不同。吃宵夜意味着在胃肠需要休息时,强行让它继续“加班”,破坏身体昼夜规律。消化系统此时的运转效率本来就在下降,如果反复负荷,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痛、反酸,甚至慢性胃炎的发生。医学研究发现,夜宵多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深夜摄入后,脂肪代谢缓慢,容易导致能量过剩,三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可达2.5公斤,患肥胖、血脂异常风险显著上升。
“不是你以为的饿着肚子没危害”
反观熬夜饿肚子,表面看似“少摄入点热量”,其实问题核心在于“熬夜”本身。熬夜会打乱人体的内分泌节律,使皮质醇、胰岛素等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心血管、免疫和神经系统。皮肤变差、记忆力下降、次日困顿等,是最常见的代价。而单纯饿肚子对一两天的健康影响较小,但若经常性晚餐不足、又深夜入睡,则易致低血糖、头晕及睡眠质量下降,特别是老年人或有胃病、糖尿病基础的人群风险更高。不过,绝大多数健康人短时“饿住”身体通常能自我调节。
具体来看,经常吃宵夜的人,身体内会悄然发生如下5个变化,其中第3个尤其令人担忧:
1. 胃肠消化功能下降夜间本该休息的消化道被迫工作,消化液分泌减少7.6%,诱发胃胀、反酸几率提升20%左右。长此以往,胃黏膜受损,难以自愈。
2. 肥胖与超重风险激增深夜活动量低,摄入的能量极难消耗。研究表明,夜宵习惯者体脂肪率高出未食用夜宵者13%以上,同时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
![]()
3. 血脂异常、高脂血症高发高脂、高糖宵夜导致血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上升,胆固醇水平平均上升0.4 mmol/L,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加倍。
4. 急性胰腺炎与胆结石危险暴饮暴食、夜间酒精摄入,胰腺负担骤增,诱发急性胰腺炎、胆结石的概率显著上升,约增长25%。
5. 睡眠质量大幅受损研究显示,晚上临睡前1小时进食,入睡潜伏期延长12-15分钟,深度睡眠比例下降,易引发慢性失眠。
“身体能扛得住吗?”长期熬夜本身就使免疫力下降7%—10%,多项临床调查显示,慢性失眠者患糖尿病、抑郁症风险翻倍。如果在熬夜同时还“饿肚子”,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如低血糖、胃炎患者)会加重头晕、虚弱感,影响第二天精力。但一般健康人短时间饿肚子的可逆性相对较强。真正的隐患在于“熬夜”,它是公认的健康杀手,无论有没有吃宵夜,都会增加心血管、代谢疾病等慢性病风险。
两个习惯,哪个更伤身体?权威解答来了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北京协和医院等权威机构最新共识认为,相较于单纯熬夜,规律进食但长期“深夜宵夜”对身体器官的伤害更大、更持久。这是因为宵夜大多高油高盐,摄入时间违背生物钟,加速了代谢疾病、脂肪肝及肥胖的发生。而单纯短时间“不吃”虽然让人难受,却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和持久的器官损伤。很多人更忽视的是:大部分熬夜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吃宵夜”,这二者一旦叠加,其危害远大于单独存在时。
1. 养成规律作息,减少熬夜尽量保证每天23点前入睡,为身体留出充足的修复时间。
2. 若实在太饿,可选健康夜宵可选择燕麦片、脱脂奶、全麦面包、蔬菜沙拉等低脂低糖食品,控制总量在150千卡以下,并且睡前两小时内不要再进食。
3. 宵夜习惯要逐步戒除不要把宵夜当成日常仪式。经常加班、值夜班人群应根据个人情况,提前少量加餐、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品。
![]()
4. 管理情绪,分散注意力深夜饥饿感除了生理还有心理惯性。分心做点其他事、缓解压力,减少对宵夜的依赖。
5. 特殊人群要个体化处理糖尿病、低血糖、慢性胃病等人群夜间应按医嘱补充少量进食,避免血糖波动和夜间胃部不适。
别让“夜色”偷走你的健康。与其在宵夜和饿肚子间两难,不如提前安排营养均衡的晚餐,减少熬夜,让身体有更多自我修复的机会。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中国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报告》
《中华医学会临床营养学分会专家共识》
《中国夜间进食行为对健康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熬夜行为对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分析》
《夜间饮食与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