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蟹肥膏黄。这段时间,我县的九龙口大闸蟹陆续捕捞上市,得益于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延长了生长周期,再加上生态养殖技术的全面赋能,今年九龙口大闸蟹不仅产量稳步提升,蟹的规格也较往年明显增大。随着一笼笼饱满肥硕的大闸蟹出水,这场充满水乡特色的“湖鲜盛宴”拉开序幕,也激活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活力。
在建阳镇李庄村大闸蟹养殖基地,塘边满是热闹劲儿。蟹农围着刚捞起的蟹筐忙不停:有人拎蟹称重,秤砣起落报斤两;有人按大小分拣归位;有人指尖翻飞,草绳转眼捆紧蟹身,动作娴熟利落。筐里的大闸蟹更显活力,青背油亮、白肚洁净,金爪裹着细黄毛,螯足挥舞间尽显活力。
![]()
螃蟹养殖户周俊贵告诉记者:“今年大闸蟹的整体规格较去年有所提升,常规母蟹主推规格达到3.5两,公蟹则为4.5两,整体品质也较去年有所提升。”
据周俊贵介绍,今年独特的气候为大闸蟹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闰六月的节气特点,让大闸蟹额外多了近一个月的生长时间,再加上上半年气温稳定、降水适宜,水温始终保持在大闸蟹生长的最佳区间,使得大闸蟹的肉质发育更充分、个头也更大。经初步统计,今年3两5以上母蟹的比例比往年提高了30%左右,4两以上的公蟹更是随处可见。而这份丰收的底气,除了老天爷的“眷顾”,更离不开生态养殖技术的硬核加持。在基地,农技人员时刻关注蟹塘水体的水温、溶氧量、pH值等影响大闸蟹生长的数据变化,随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每一只大闸蟹都能“吃饱吃好”。
![]()
螃蟹养殖户李松说:“在养殖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的水体监测机制,实施定期检测,投喂方面进行精准饲喂,既有效减少饵料浪费,也降低了水体污染风险。得益于这些管理措施的优化,大闸蟹的亩产量已从以往的约90公斤提升至目前的120公斤左右。”
为了从源头保证大闸蟹的品质,我县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种好、塘好、水好、草好、料好、管好”的“六好”标准化养殖模式,全程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投放的饵料也以天然螺蛳、水草等为主,从源头保障了“肉质细嫩、鲜中带甜”的品质特质。过硬的品质,让九龙口大闸蟹一上市就成为食客们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
节前,记者走进九龙水产品交易市场看到,前来采购的经销商络绎不绝,销售人员忙着向顾客介绍蟹的规格和价格。据市场负责人介绍,受今年首批大闸蟹供应量较少,加之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消费者对优质大闸蟹需求加大的影响,今年大闸蟹价格呈现“开门红”态势。目前,高品质的3两5母蟹单价超百元一斤。
![]()
为了让这份“湖鲜”能以最快速度、最新鲜的状态抵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我县提前布局,构建起“数字+冷链+电商”的立体销售网络。在九龙水产品交易市场,近300间销售门店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熟练地对大闸蟹进行分拣、称重、捆扎,随后将其装入保温箱中。市场内建成的5000吨级大型冷库,能实现24小时恒温储存,从螃蟹捕捞上岸到打包发运,全程可实现“零耽搁”。这些新鲜的九龙口大闸蟹,将通过京东、顺丰等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发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还将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让海外食客也能品尝到中国水乡的美味。
螃蟹经营户季业俊说:“此外,我们依托‘遇建湖鲜’区域公用品牌,加大了对九龙口大闸蟹的宣传推广力度。目前,线上平台销量已实现同比增长三分之一,出货量持续走高,工人每日打包作业至凌晨。”
![]()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推广,如今的九龙口大闸蟹已成为我县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不仅斩获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金奖,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县已形成10万亩规模化大闸蟹养殖基地,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近万户农户从事与大闸蟹相关的养殖、销售、物流等产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从生态池塘里的科学养殖,到冷链物流的快速转运,再到消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只小小的大闸蟹,正“爬”出一条生态优先、品牌引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