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补写一下澳洲旅行散记
文/晏凌羊
01
今年暑假,我带孩子去澳洲插班游学了,关于插班游学体验,我写了这样两篇:
今天想随便写点别的哈,以免自己也忘了。
先写物价……我整体上感觉比较贵。
在澳洲的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是个穷人,何况我一呆就是一个多月。
看看,那么一小袋荔枝要100来块人民币。
这是会员制超市,说是前段时间有中国人A带陌生人(也是中国人)B进来,B买了一个很贵的东西,然后以A的名义退货,结果B退的是假货,超市发现后找到A,A只能报警……
然后,超市无差别检查所有人的购物单,查到中国人时会更仔细。
我们插班就读的学校,现在也不让插班生从图书馆借书回家,只能在学校看……因为过去有插班生借了图书馆的书以后没还。
我带娃出国旅游也好,插班游学体验也罢,或者为孩子买学区房、装修孩子房间、帮孩子养宠物等等……
孩子爸爸资助的有限(他自己也有新的家庭和孩子要管),大多都是花的我的钱,所以,某些东西我真会嫌贵(一千块买一件制服外套+一条制服裙子,一双长袜都要60块人民币,我真觉得有点贵)。
人花别人的钱——只有花出去的才是自己的,反而不俭省。花自己挣的钱的,才会想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资产很难达到上亿,很难“花钱不眨眼”。
我自己当然也要“该花花,该抠抠”的。
我也从来没有凹过富婆造型,只有一颗想变富婆的心。
在澳洲那一个月,某天我把闺蜜小孩的数据线弄坏了,怕她着急用,打算去平价超市买一个赔给她。
结果,我一看超市里数据线的价格,折合人民币100元起,好一点的要120元人民币。
我愤而离开超市,回家拿了两个两根从国内拿来的数据线赔给她。
我的行李箱被机场的暴力运输砸坏了,需要在那边买一个,但这里质量很差的都要800元人民币。
一个烤面筋卖20元人民币,一杯奶茶要38元人民币左右,下馆子吃两个菜(一荤一素,还是平价菜)要差不多300人民币。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澳洲,感觉物价没这么贵啊。
我要是澳洲、欧洲、北美人,每次去中国的时候就空着手去,然后在中国买行李箱、买衣服、买日用品、买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手机数据线,回国的时候拉一箱子中国商品回去,感觉光这些商品的差价都能赚回机票钱。
看一个网友嘲讽一个在海外拿两百万年薪的男精英,每次回深圳都要买一大堆9.9元一根的数据线,说这种人就是心穷.......
哈?这我就无法理解了。
买9.9一根的数据线就是心穷?有没有可能是国外买这些破玩意儿真的很贵啊。人干嘛一定要跟“物美价廉”过不去呢?
如果你觉得“花钱多”才是富有的表现,那你咋不去ICU里躺着去?那里躺一天,比躺五星级酒店都要贵。
人类在别人面前找优越感的方式,真是千奇百怪。
02
住在朋友家,一大早飞来两只鸟。
这个栅栏隔壁住了个印度人(听口音、看长相判断)。
我们晒衣服时把衣架弄过去了,我站桌上叫印度人递过来给我一下,人家喜笑盈盈递过来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地广人稀的地方,人们对陌生人会更热情。
我国大 草原 、大高原地区也是一样,毕竟,好不容易才能遇上一个“新鲜的人”。
据说哈,这里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卷,包揽了货运、快递、搬运等很多业务。
而且,他们(没有搞定身份的话)在这买房,貌似不需要交“外国人投资税”。
中国人在海外会抱团,但也容易内讧。而印度人也抱团,一般会一窝一窝地出动,一个不落……
印度有个政策是可以把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都过继成自己的子女,所以,一旦一家人中有一个人搞定了移民身份,差不多一个家族的人都可以被拉拔过来。
英语还是他们的第二官方语言,在语言方面还更有优势。
也有不美好但难忘的一天,比如去黄金海岸那天。
早上出门时,天是晴的。我腰疼,不想“坐”车,就选了可以“站”的小火车、大巴车去黄金海岸,还一拖三,带了仨娃。
结果……当天周末,去黄金海岸的小火车直接停运,但官方给开了免费公交路线。我们好不容易摸清路线上了免费公交,又遇上了堵车。
到站后,因为定位不准,我们找不到海边沙滩,走了一站路到一个公交站,又被公交车拉回原地。
我索性“拿钱开路”,打车带着三个饥肠辘辘的娃去商场吃了折合人民币80块一碗的兰州拉面,吃完又打车去海滩,结果海滩那里下滂沱大雨。
我看到的世界闻名的“黄金海岸”如图所示。
我们瑟瑟发抖地站在一个咖啡馆外的大伞下面躲雨,看老外扑到海里冲浪(体质真好),刚好我一个闺蜜跟我吐槽她今天遇到的糟心事,我说我也经历了不大愉快的一天。
她看我拍的视频,乐了,心理平衡了。
打车时遇到一个华人“听障人士”,上车后我都不敢说话,结果“听障人士”操着一口京腔给我们指路,说他是北京人,八九十年代随父母移民到深圳,2003年又从深圳移民到布里斯班……
嚯,合着大哥是不想跟乘客说话,才在Uber界面上注明自己是“听障人士”。
回程路上,又遭遇堵车,我的手机流量也已用尽。
想起语文教科书上一篇课文《雨中登泰山》……哎呀,虽然遇上了坏天气,但“好心情”是要保住的。
不仅“不要跟女儿生气”,也“不要跟一切生气”。
人生充满各种意外情况,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不抱怨,不抛弃,不放弃。老天捉弄你,你就对它做个鬼脸。
03
讲个 布里斯班 的八卦。
说是某天这里公立学校的老师罢工24小时,然后我豆插班读的是私立学校,不受影响。
但公立学校的孩子们高兴坏了,玩了一整天。
跟几个家长聊,说是学校老师罢工一般也就是罢24小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在教学工作中就摆烂,他们一般是.......满足诉求了就上岗,没有满足就下次再选一个时间罢工24小时。
去年的二月份, 布里斯班 的公交车司机举行了罢工。
罢工时间提前通知,并选择在清晨4点到6点,可以说非常克制。
其他行业也有人集体罢工,一般核心诉求是加薪,大多数情况下,工人们都能争取到更好的待遇。
比如,工人的要求涨薪四分之一,通过罢工导致政府或企业产生损失,谈判结果可能是涨薪百分之十几。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年uber的白人司机罢工,结果华人司机趁机抢单,惹一阵骂。
怎么讲呢?我真的觉得中国人特能忍。
好多人忍不了了就去自杀,都不会临死前拉个加害者来垫背。
我哪天要是被人逼到活不下去,我一定会把逼我的人一起带走。
04
在那边,某天晚上我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是从悉尼打过来的。
先是播放一段语音,大概是说我手机将在两小时后停机。
我就很纳闷儿.....我新换的卡啊,怎么会停机?
然后对方开始播放语音,说是中文服务可以选2,然后我就选了2,听听对方怎么说。
一个说中文且说得不大标准的男人问我是不是接到了什么电话,我说我手机卡怎么了,怎么会停机?
他说他帮我在系统里查询一下,问我叫啥名字。
我留了个心眼儿,直接说了个假名字。
我说,你是哪个单位的?
对方说:“澳洲电信局。”
我刚想上网查有没有澳洲电信局这个单位,对方就问我是不是6月17日在中国移动开了一个号码为xxxx的新卡,并利用这个新卡给多个号码发送违规短信,现在中国移动给澳洲电信局发函,要求核查我信息。
听到这里,我意识到这是个诈骗犯。
我心想,那么多携带巨款逃到国外、上了红色通缉令的人,国家都拿他们毫无办法。你澳洲电信局还能搭理中国移动?
我说,嚯?中国移动会给澳洲电信局发函?请问发的什么函?中文的还是英文的?是红头文件还是律师函?哈哈哈哈!
对方说,请你严肃一点,您的事情很严重,我们随时可以抓捕你。
我说,嚯?你好厉害啊,警察局你家开的?那你来啊!
对方说,你别招惹我。
我说,是你先招惹我的。来啊,来抓我啊。
然后对方骂了一句脏话,挂了电话。
我觉得我还是太沉不住气了,我应该假装自己没识破这个骗局,看看对方下一步到底要做什么,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诈骗。
05
今年我跑的发达国家有点多,年初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年中是澳洲、新西兰,可在这些国家的街头,很少看到有豪车,大多数市民都是开着比较平价的日系车......
你们知道我去过的国家中,我看到的豪车最多的城市是在哪里吗?不是以上这些国家,也不是东京、首尔、新加坡,而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尼泊尔非常穷,首都加德满都普通人的月薪只有六百元人民币,但他们的工业品特别贵,尤其是汽车。
我们中国人花十万块钱能买到的车,他们得二十万(算上各种运输费、关税),而且那里的油价非常贵。普通人家想要一辆二手摩托都买不起(新摩托车的价格要两万人民币),能养得起一辆二手车就算是中产了。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的首都,我在街上看到的豪车密度是我去过的所有发达国家的首都的好几倍........
他们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一条道路的两边,一边是现代化的汽车洋房,另一边是贫民窟,一家子住一个不到五平米的石棉瓦搭成的房子里,连做饭、洗衣服的地方都没有....
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真的不是比拼富人有多富、能拿得出手多少高精尖,而是普通人的生活下限。
我说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就是有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下限。
上限是很难比的,这玩意儿就跟装修一样,上不封顶。但是,比下限,就是“发达”以及“发展中”的区别。
而有些“发展中”可能永远是“发展中”,很难进入到“发达”的境界。
在这里也分享一些出游小记。
06
在布里斯班待了一个月后,我们去悉尼玩儿。
查了下天气预报,悉尼三天都下雨。
我们没带伞,酒店附近又找不到卖伞的店铺,索性打车。
出门每一步路,都是在踩着钱走。
我也有点感慨:我们这个肉身太不耐用了。
每隔四五个小时得吃饭、排泄,每隔16个小时得睡觉,每天腿脚也跑不了多远,不能飞、不能游,咬合力弱,负重能力有限。待机时间、续航能力都很差,内耗还重。
相比动物,人类才是大废柴。若不是有点脑子,怎么能站在食物链顶端?
我们就住在离悉尼歌剧院一公里多的位置,歌剧院周围非常方便City walk,主要景点都在这附近,走起来也不累。
酒店位置、房间、设施、隔音、服务、环境等等比头天晚上住的破酒店好,价格还比昨晚住的便宜两百人民币。
我还是喜欢澳洲的大城市……小城市太无聊、寂寞了。
下雨,地面湿滑,在维多利亚女王商场门口遇到一个老头子摔倒了,我第一反应居然是:打开手机,全程拍摄视频,然后伸手去扶。
后来一想……悉尼这里应该不至于吧?不要脸的人应该没那么多,公权力机关也不至于要“和稀泥”。
老头讪讪地笑笑,掩饰自己摔倒的尴尬,并跟我们道谢。
我觉得悲哀的是:拍视频留证再扶老人,这怎么竟成为了我刻在骨子里的行为习惯?
一个奇怪的判决,竟然改变了千万人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言行对社会构不成影响,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只是无法量化而已。
这也是“蝴蝶效应”。
总体上,我觉得悉尼没啥可逛的,很多店铺的物品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但价格比国内贵好几倍。
免税店去得最多的是韩国人,中国人都不怎么去了。
就连奢侈品,我感觉也不比国内买更有优势了。倒是泡泡玛特的店,登陆了澳洲几乎每一个大型商圈。
我十年前来澳洲的时候带了一大堆保健品、食品、巧克力回去,这次我的衣服边穿边丢,现在箱子快空了,完全没啥想买的。
世界变化好快。
前段时间我还听说中国商家发现现在丝绣品的品质不如从前,努力去找原因,结果发现是养的蚕长胖了,吐出来的丝也粗,然后商家开始给蚕减肥,让它们吐细丝……
中国人太多了,“中国制造”精益求精起来,可以卷死全世界。
07
逛街的时候,我和逗号都各自看上了一款包。
但我没买的原因,是我看上的那款包的价格,够我和逗号去日韩玩一趟,而我对包没有执念,放弃也不觉得痛苦。
逗号没买的原因,是她马上查了淘宝,发现那包是“中国制造”,价格是悉尼卖场的五分之一。
我的物欲一直不高,是因为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一件事: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持续的时间短。
但你在人生路上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见过什么风景,却能以记忆的形式跟随你到生命尽头。
两个悉尼的读者朋友提出来带我逛逛、请我吃饭,我犹豫了一下,准备赴约。
逗号说:“嚯,妈妈,你走到伦敦、剑桥、巴黎都找粉丝混吃混喝,现在到悉尼还要找粉丝混吃混喝。”
我说:“我请人吃饭也是可以的。而且,我没把别人当成粉丝,而是当成在地球上因缘结识的朋友。”
逗号问:“那在国内你干嘛从不接受这种邀约?”
我说:“因为我认识的一个博主朋友线下见粉丝,听粉丝讲自己的故事,那次吃饭让粉丝买了单,回头她某个观点跟那个粉丝不一致,就被黑上了,从此,那人天天在网上说她找粉丝蹭吃蹭喝。我觉得得不偿失。但在海外的话,我觉得这类人可能少一点。毕竟,大家好不容易才跟彼此见上一面。”
见的两个读者朋友(悦和bonnie),都来悉尼快20年了。
逗号也貌似经过她们,意识到她妈只是胖、只是做饭不好吃,本质上并不是个草包。
人生的际遇真的很奇怪,若不是她们,有些地方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涉足(比如,董 璇前夫高 云翔性侵案发生后被监视居住的那个街区)。
一切都像是命运设定好的剧本一般。
和其中一个朋友吃的云南菜,感觉一切跟在国内没啥不同……哪怕是逛街,我也老觉得像在广州,前后左右都是说普通话或粤语的人。对中国人来说,地球真的在变“村”。
逗号帮我跟悦拍了合影,但我忘记跟Bonnie合影了,让逗号临时合成了一张,结果她收了我五块钱。
她刚被我罚了三百块,正想方设法搞钱还债。
有个现象蛮有意思的。
整个暑假,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澳洲布里斯班,那里人口就两百多万,非常地广人稀。我在街头巷尾很少看到有乞讨者、流浪汉。
但是,一到悉尼(人口五百多万),就明显感觉到乞讨者、流浪汉多了起来。
在一个公共厕所里,我们还遇到一个五十几岁的白人女(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来看,我猜测可能是从事性工作者)在那里住.....是的,你没看错,她住在公厕里,并用洗手间里的水刷牙、洗脸。
有时候也会在街上遇到一些流浪汉裹着一大堆脏脏的衣服和被子躺在大街上......
是悉尼比布里斯班更穷吗?不是,是大城市更适合身无分文的人群生存,在大城市享受到的免费的公共资源更多。你哪怕是在那里乞讨,也比在小城市“所得”多一些。
某些时刻,大城市看起来更无序,实在是因为它盘子大,婆罗门的触角没办法触达到每个角落。
不知不觉已经是五千多字了,零零散散写了一些,不成体系。
关于新西兰,我们下期再写吧。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畅销书《离婚七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公文写作》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首发公众号:晏凌羊|ID:qiushan08。
新浪微博和视频号:晏凌羊;公众号小号:羊看。欢迎关注。
一点碎碎念
推过云南石屏包浆豆腐,回购率特别高,好多人吃了之后觉得好吃,就一直买一直买,所以,我们这次又推出来啦。
我女儿平时不爱吃豆腐,但这个豆腐连吃了好多块。我就说吧,云南石屏爆浆小豆腐的美妙滋味,就深入骨髓拔不出来了~~
有豆腐味,又不是豆腐味,反正别的地方出不来这个味.....和普通的豆腐做法一个样,但比普通豆腐好吃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石屏人常说“吃肉不如吃豆腐”,《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栏目也曾出过专栏,对其进行重点介绍,可见它的美味程度。相信我,这应该是你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腐。
我们选的这一家云南石屏包浆豆腐厂家,实力很过硬,用的是非转基因大豆,颗粒大而饱满,出浆率高、营养价值高,而且冷链配送,确保豆腐的鲜嫩口感,能被完好保留。一盒30个,还附赠秘制酱料,照顾到有不同口味需求的朋友。
吃过一次之后,你只会想不停回go的。建议一次多买两盒,这样更划算(主要是划算在邮费)。
↓点击卡片进入店铺,胖羊亲自测评的产品
日常优惠活动正在进行中↓
售后请联系客服微信:nabian7766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