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泡上一杯热咖啡,手握马克杯时那股暖意从掌心蔓延开来,轻轻搅动汤匙,液面瞬间泛起一个微型漩涡,漂浮的糖晶颗粒仿佛被无形之力牵引,“唰”地旋入杯底。这样平凡的画面日日上演,几乎没人会驻足细想其中玄机。
- 可就在最近,物理学界的一项突破性发现揭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事实:光也能演绎类似的动态——它不仅能像咖啡中的液体那样打转,还能扭曲成“麻花状”向前推进,其旋转轨迹竟与自然界深藏的数学规律完美契合。
-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光究竟还蕴藏着多少未被发掘的奇妙能力,以及它如何与自然界的美学法则悄然呼应。
![]()
- 能“拐弯”的光束
- 自幼我们便被告知“光沿直线传播”,影子的轮廓、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这一法则最直观的体现。久而久之,这一定律在大众认知中根深蒂固,如同公理般不可动摇。
- 然而现代光学研究早已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科学家如今能让光线如抛物线飞行的小球一般划出优雅弧线,这类光束被称为“艾里光束”;亦可令其像缠绕在螺线管上的导线一样盘旋前行。
- 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光信号,统称为“结构光束”,它们的存在颠覆了传统对光行为的认知框架。
![]()
-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类非直行光束并非依赖特殊材料或复杂环境实现,而是在普通自由空间中即可稳定存在。没有玻璃棱镜的折射作用,也无需磁场施加外力,仅通过对光波初始状态的精密调控便能达成。
- 科学的魅力正在于此:不断挑战并重塑人类习以为常的“常识”。过去我们认为光只能笔直前进,正如相信水必然流向低处;但如今的研究表明,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即便是看似刻板的光,也能展现出灵动多变的传播模式。
- 不仅如此,结构光束已走出实验室高墙,逐步迈向现实应用场景。
![]()
- 以艾里光束为例,它已被引入生物显微成像系统。在观察组织样本时,细胞碎片或其他杂质常会遮挡光线路径,而艾里光束具备自我修复和绕障能力,能够避开障碍物直接聚焦目标区域,显著提升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
- 另一种呈环形传播的结构光束,则在光纤通信技术中展露潜力。传统光纤中,光子易因碰撞管壁造成能量衰减,而这种螺旋式行进的光束可有效减少散射损耗,从而延长信号传输距离,增强通信稳定性。
- 谈完结构光束后,接下来登场的是更具视觉冲击力与物理深度的一类奇异光型——涡旋光束。
![]()
- 涡旋光束
- 理解这种光束,不妨从生活经验切入:当你拔掉浴缸塞子,水流并不会垂直下落,而是围绕排水口旋转,逐渐形成中心凹陷的漩涡;天空中台风的云团、星系的旋臂,也都呈现出相似的旋转结构。
- “涡旋”实为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形态语言,宏观如风暴系统、银河旋臂,微观如超流体流动、量子态演化,乃至基本粒子的运动轨迹,皆可见其踪影。在物理学范畴内,这被视为波动系统的一种本征模态。
- 早在1989年,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库莱就提出了“光学涡旋”的理论构想,预言光波同样可以形成类似水流的旋转结构,生成一种具有螺旋相位前的特殊光束。
![]()
- 真正将该设想变为实验事实的,是1992年荷兰莱顿大学艾伦领导的研究组。他们首次观测到一类独特的涡旋光束,其中每个光子都携带着“轨道角动量”——类似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产生的角动量。
- 尤为精巧的是,这种光束的螺旋特性可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描述,其“拓扑荷”(一种整数量子数)决定了螺旋的缠绕密度:数值越高,光波扭曲得越紧密,宛如弹簧被进一步压缩。
![]()
- 光学涡旋的诞生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经典范式:并非凭空臆测,而是从自然现象中汲取灵感,在光的世界中复现对应结构。
- 更重要的是,早期探索即揭示出其作为信息载体的巨大潜能。传统光通信主要利用光强变化或偏振态编码数据,而涡旋光束的拓扑荷可取多个离散值,相当于开辟了全新的多维信道,极大提升了信息容量。这一优势使其在量子加密通信领域备受瞩目。
![]()
- 光学旋转体
- 既然光学涡旋早已为人所知,那么2025年4月哈佛大学团队发表于《科学进展》期刊的“光学旋转体”又带来了哪些革新?
- 简而言之,传统的光学涡旋传播时如同舞者原地旋转,动作恒定不变,节奏始终如一。
- 而光学旋转体则像是完成了进阶表演:不仅自身持续转动,还沿着一条对数螺旋轨迹缓缓前行,其核心特征在于轨道角动量随传播距离不断演变,最终勾勒出一条动态演化的螺旋路径。
![]()
- 这条“对数螺旋”堪称大自然钟爱的几何模板:切开鹦鹉螺外壳,其内腔排列呈现标准的对数螺旋曲线;向日葵种子依此规律分布,最大化填充效率;飓风云带、星系旋臂,无一不是这一数学模型的宏观映射。
- 它还与斐波那契数列密切相关——当依次计算相邻斐波那契数的比值,并以此构建矩形序列,再连接各矩形对角点,所得折线趋近于一条光滑的对数螺旋。
- 研究团队坦言,光学旋转体与自然结构的高度相似性,是整个项目中最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
![]()
- 但从自然统一性的视角审视,这种共振绝非巧合。无论是微观尺度的光子行为,还是浩瀚星空中的天体运行,背后都遵循着共通的数学逻辑与物理定律。
- 尤为关键的是,哈佛团队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超表面技术”,代表了新一代光学调控平台。其核心是一片厚度仅数纳米的平面器件,表面布满亚波长精度的微纳结构,可精准操控光的相位、振幅与偏振属性。
- 以往若要调节光束扭矩,往往需借助高功率激光器和庞大复杂的光学装置;而此次研究人员仅使用一台常规液晶显示器配合弱强度光源,便实现了同等效果。

- 这项技术突破的意义重大:它极大降低了开展此类前沿研究的硬件门槛,使得更多科研机构得以利用现有设备参与探索,加速了从基础发现到工程应用的转化进程。
- 在实际用途方面,光学旋转体在“光镊”技术中展现出非凡前景。光镊的本质是用高度聚焦的光束产生力学效应,实现对微米乃至纳米级粒子的捕获与操控。
- 这一能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可用于单细胞操作、靶向药物递送;在精密制造中则适用于微机械组装、纳米材料排布等高端操作。
![]()
- 结语
- 归根结底,光学旋转体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光本质的理解维度,更彰显了科学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和谐共鸣。光的每一次旋转、每一道轨迹,竟与鹦鹉螺壳、向日葵籽盘共享同一套数学密码。最先进的纳米制造工艺,反而成了破译自然设计语言的解码器。
-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当人们使用基于光学旋转体原理开发的新一代医疗仪器或通信设备时,偶然瞥见咖啡杯中那个小小的漩涡,心中会蓦然一震——原来那个曾被忽略的日复一日的瞬间,早已悄悄诉说着光与宇宙共舞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