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提出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经济特区的计划,意图以经济激励迫使黎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这一想法最初由美国总统特使汤姆・巴拉克在9月访问贝鲁特时提出,核心是基于“安全换取发展”的简单协议: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黎巴嫩需逐步减少边境地区武装活动,全面恢复对南部地区的军事控制;作为回报,黎巴嫩将获得投资吸引力提升、商业税收优惠,以及来自海湾国家和东地中海倡议等合作伙伴的政治支持。
为推进该计划,拟设立的经济特区需依法明确边界,统一土地与财产规则,建立透明的税收和海关制度,并简化司法与仲裁流程。融资方面,计划整合赠款、优惠贷款和私人资本,辅以风险缓解工具与透明采购机制;据估算,黎巴嫩全国需求超200亿美元,其中约100-110亿美元用于重启经济,70亿美元用于南部地区重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预计提供30亿美元援助计划。
项目交付分三阶段推进:最初六个月落实稳定措施与法律方案,18个月内开放首批项目点,从第二年起逐步扩大规模,期间将按季度发布公开报告并接受独立核查。整个框架围绕四大支柱构建——法律清晰的区域、以安全为前提的每一步推进、居民社会保障,以及与核查结果挂钩的分阶段融资,试图让经济增长成为避免局势升级的替代方案。
美国提出的这一计划,在诸多方面与埃及、约旦通过“合格工业区”模式采用的做法相似。埃约两国若想让产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包含以色列投入的强制性份额,二是本地增加值至少达到35%。这类模式的共性在于,以政治和安全措施换取经济优惠,聚焦快速提升出口,且依赖外部投资者推动增长。
但历史经验已暴露此类模式的明显缺陷:埃及和约旦均面临行业基础狭窄(以服装业为主)、对整体经济的溢出效应薄弱、供应链受政治局势影响大等问题,且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与行政障碍推高了交易成本。
对黎巴嫩的新计划而言,若无法明确特区边界、建立透明治理机制、实现生产多样化并完善社会保障,很可能重蹈埃约覆辙,难以成为长期增长的支撑平台。
黎以冲突的漫长历史,让黎巴嫩社会对各类外来计划始终保持警惕,也成为美国特区计划难以落地的核心障碍。
1948年阿以战争后,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武装团体进入黎巴嫩,随后以色列在1978年发动“利塔尼行动”,1982年入侵黎巴嫩并长期占领南部地区、设立安全区,直至2000年才撤离;2006年,因以色列士兵被俘,两国再次爆发战争,造成数千人死亡、大量基础设施损毁。
此后局势虽由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授权暂时维系,但冲突从未真正停止,2023年以来,边境交火更成为常态,每一次火箭弹袭击或空袭都会迅速让投资承诺化为泡影。
当前局势进一步加剧了实施难度: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持续推进,对叙利亚及周边地区与哈马斯相关目标的打击也未停止。黎巴嫩社会不仅关注外交动态,更密切关注针对加沙以外运动领导人的行动(包括邻国发生的相关事件),这加剧了“战争范围扩大”的担忧。只要南部边境和加沙的冲突消息比停火与政治协议更频繁,美国“先建安全区、后求和平”的思路就显得不合时宜。
美国计划的根本矛盾在于,试图以经济手段绕过政治问题,却忽视了中东地区的核心逻辑——在该地区,安全、尊严、主权及战争记忆并非经济的“附加条件”,而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黎以完全和平未实现、冲突后秩序未规划的前提下,任何经济特区都不可能成为持久增长的平台。
资金与投资者并非成功关键,计划还需满足一系列政治与安全前提:有法律依据的边境安全保障、明确的边境村庄居民制度、流离失所家庭返乡机制、排雷工作渠道、局势缓和途径,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的全面执行。缺少这些要素,黎巴嫩的“非战争经济”终将沦为“战争经济”,而历史已证明,黎巴嫩的战争经济屡屡以失败告终。
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歧更凸显了政治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在以色列民族主义话语中,不时出现“以利塔尼河为天然北部边界”的主张,这类源于圣经地理概念、强调历史权利的说法,即便本身影响力有限,也为双边谈判设定了复杂基调——黎巴嫩听到的并非“边界不可侵犯”的保证,而是对南部现状可能被修改的担忧。
归根结底,“用金钱换和平”的公式在当前中东行不通。加沙军事行动、叙利亚境内打击、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跨境行动(如近期多哈相关事件),以及黎巴嫩人对今年1月贝鲁特萨利赫・阿鲁里遇害事件的记忆,都让民众坚信“可靠和平保障仍遥不可及”。
对黎以两国而言,可行的经济项目只能是政治解决方案的“结果”,而非替代政治解决方案的“工具”;特朗普政府时期形成的、以激励、利润和项目思维为核心的经济方针,与中东的基本现实相悖——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安全、记忆与主权的逻辑,而非试图取代它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