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公司监控员工的消息(具体是哪几家就不点名了),挺让人唏嘘的。
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监控这玩意早就无声无息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部分企业对员工的监控手段之细、范围之广,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夸张。
![]()
早期的监控还停留在物理层面(给工位装监控)和上网行为记录层面,比如公司通过路由器和防火墙查看员工访问了哪些网站,屏蔽一些娱乐或敏感网站。
但随着技术发展,现在的监控已经升级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行为追踪系统——只要你用公司电脑、连公司Wi-Fi、登录内部聊天工具,每一个操作几乎都被记录在案。
常见的监控手段包括利用企业IM工具的会话存档功能,以及对公司Wi-Fi网络活动的记录。连上公司网络后,设备上的网络活动在技术上是可以被记录的。
即使是使用微信、QQ这类大众工具,文字聊天内容基本都能被记录,连撤回的消息、收发的文件也都能抓取。
有些系统还带敏感词警报,比如一旦聊到“离职”“竞品”等关键词,系统会立即提醒管理员。虽然公司对私人设备的监控通常会谨慎一些,但技术上完全可行。
如果你使用公司提供的办公设备,监控还可以更深一层,比如记录电脑的CPU、内存、硬盘使用情况,U盘插拔、文件操作等动作均可能会被记录。
文件操作更是重点监控区,从创建、修改、删除到复制,所有动作都会被记录。往外发送文件会受到严格审计,邮件、网盘、聊天工具传文件都可能会被检测。有些对权限严格管控的公司还会对重要文件进行透明加密,即使被带出公司也无法打开。
部分高阶的监控软件能实时查看员工屏幕,支持自动录屏或定时截图。这意味着管理者可以像查看监控墙一样,随时调取任何员工的实时工作画面。
之前非常出名的某司系统还具备行为分析功能,通过收集聊天内容、上网记录、工作效率等数据,为员工打上“离职风险分”。例如,如果系统检测到员工频繁访问招聘网站或工作效率下降,可能会将其标记为“高风险人员”,并提示主管介入沟通。
![]()
如此无孔不入的监控,背后涉及到了非常多的隐私问题,合不合法都要打个问号。
在一些案例中,即便企业履行了告知义务,如果监控内容明显与工作无关(如监测员工心跳、呼吸等生理数据),或将监控范围过度延伸至更衣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
说到底,企业是否启动监控、监控到何种程度,本质上是在选择要一群“被监视的提线木偶”,还是“被信任的合作伙伴”。
过度监控或许能短期压制摸鱼行为,但长期来看,优质的员工一定会流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