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方信息显示,在高等教育方面,依据学位法,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研究生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获得学位,历史性突破了学位授予“唯学位论文”限制。自2022年起,国家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已经依托一批优秀大学建设了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
2022年首批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8家央企设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清一色全部是工科很强的985工程大学。
2023年又增设了,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方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设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除南方科技大学之外,其余均为985和211工程大学。
2024年继续增设,共有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
![]()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国家设立32所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并推动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的意图和未来影响呢?我认为可以从政策背景、具体措施和长远意义尝试去理解。
首先,国家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主要是为了应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弥补传统工程教育的不足。政策核心在于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培养壁垒。
其次,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全球竞争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通过"四共四通"机制和多元评价体系等创新做法,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需要强调这项政策的系统性特征,它不仅是教育改革,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国家布局建设32所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并推动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相关学院,是一项旨在从根本上重塑中国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举措。其核心意图是破解长期存在的产教融合难题,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了让你快速把握全貌,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这项战略的主要维度和预期影响。那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又有何不同?
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力求打破高校与企业壁垒,实现 “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培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素质工程师。
第二,在服务国家战略上,直面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核心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高端芯片、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提供人才保障,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三,在教育体系改革上,以试点示范带动整体工程教育质量提升,重构培养范式 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提升工程教育国际话语权。
第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打造校企协同培养实体平台,推动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 形成“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迭代。
![]()
卓越工程师学院强调在“实战”中培养,破除“唯论文”倾向,建设“工程师技术中心”等平台,旨在实现把大学的实验室建在企业,让企业的顶尖平台融入大学。目标是形成可推广的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新范式,从而带动更多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体系。
通过规模化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最关键的人才基石。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认证标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该项目也试图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促使高校更加清晰地定位,特别是引导高水平工科优势大学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从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