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中部,有这样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长春市九台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萨满文化之乡”“中国满族剪纸艺术之乡”“中国鹰猎文化之乡”,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庙香山、卡伦湖、马鞍山等地吸引着众多游客。
近年来,九台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美丽”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一个个“村强民富、生态宜居、文化兴盛”的村落在这里崭露头角,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九台经验”。
红光村:
“稻”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走进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平坦的水泥路环绕着一望无际的稻田,水渠贯通,稻浪翻滚。“这些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丰收的底气。”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在德站在稻田边,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红光村素有“稻村”的美誉,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优土肥。在清代,九台大米以其“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的特色被定为贡米,享有盛名。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红光村水稻种植的效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红光村借着九台区实施“百村示范、千村美丽”工程的东风,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水稻相关产业作为村里的核心优势产业大力发展。
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美丽”工程建设时,九台区坚持精准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逐村建立“短板弱项、创建项目、责任落实”三张清单。依据这一原则,红光村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确定了修路、整合耕地等项目,并明确村“两委”、施工队等主体责任及时限,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能落地。
“我们把全村的耕地整合到一起,打破田埂连片成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全村粮食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李在德说。
九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邱信臣介绍,九台区“百村示范、千村美丽”工程的顺利推进,还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方式。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九台区一直探索组织创新,推动部门联动协作。在联动模式下,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开展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建设等具体推进措施;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自然资源部门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支撑;交通运输部门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借助部门联动的机制,红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一直保持着快节奏的步伐。邱信臣说:“在红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业农村部门及时修建了田间道路,自然资源部门保障了项目的用地需求,财政部门也及时拨付了资金,使得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好后,红光村的水稻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行绿色农业、三产融合的新实践。
李在德说:“我们还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等技术,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了稻米的品质。”
为推动农民增收,红光村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稻米企业开展合作。具体合作方式为村集体整合村民土地资源,折价入股企业,村集体占股60%,村民每年每公顷水田可获得1万元的固定收入,同时企业优先吸纳村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
九台区红光村稻田公园。
此外,红光村还打造以“九台贡米、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稻田画,修建栈道、观景平台和景观小品,发展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如今,红光村的水稻年产量达400多万斤,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2023年9月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马鞍山村:
农文旅融合奏响振兴曲
每到节假日,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就热闹非凡。“长春·九台第八届氿遇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季”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他们在这里吃农家饭菜、采绿色蔬果、住特色民宅、走徒步路线、观田园风光。
“农文旅融合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说。马鞍山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了马鞍山三产融合项目。
“我们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创办了农特产品加工厂,借助‘百村示范’建设平台,还开发了近7000平方米的大棚区域作为研学基地。”赵世龙介绍,“今年头茬香瓜又脆又甜,最高卖到28元一斤。目前棚里正在高温灭菌,9月份栽新苗,冬天也有鲜瓜吃。”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马鞍山村还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马鞍山村是抗联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围绕相关红色资源,村里创新开发了“重走抗联路”红色教育基地,修缮原抗联路线,沿途立展示牌介绍抗联历史及英雄事迹,让游客感受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近几年,村里的旅游接待量累计达到70万人次,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5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在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方面,马鞍山村村民都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积极性。
说到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怀玉卓笑着说:“现在我们都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村里漂亮了,住着也舒服。”
在九台区,像马鞍山村这样的优秀村屯,还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该区通过组织群众实地考察示范村屯,激发各村参与创建示范村屯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观念转变,村民“门前三包”管护制度也在“示范—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为支持示范村屯建设,九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2024年,九台区以各级财政资金24.68亿元为牵引,整合社会力量、村集体等各渠道资金共35亿元投入到“百村示范”村和“千村美丽”村建设中,实施村庄清洁、污水治理、村道消危、旧路改造“四大行动”。通过系统治理,九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2%,农村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率达到85%,农村安全饮用水和道路硬化率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净、绿、亮、美”水平显著提升。
马鞍山村作为示范村,除了在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同样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
九台区以马鞍山村为典型,加大对区内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49家市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全区农文旅产业综合产值超90亿元,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71亿元,带动3.2万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
为了进一步放大产业示范效应,九台区还鼓励村屯与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完成全区66户企业与71个行政村的精准对接,累计投资2.5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随着公共服务与基础建设的改善与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在马鞍山村落地生根,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马鞍山村就业创业。
为了让村里的产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马鞍山村积极响应区里的“头雁领航”等政策,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85后”青年袁中锋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在马鞍山村开办了特色农家乐。“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就决定回来创业。在村里的帮助支持下,我的农家乐今年营业额预计能突破15万元。”袁中锋说。
通过“边台雁来”“头雁领航”等工程的实施,九台区鼓励在外的九台籍人才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发展。2023年以来,九台区创新选聘机制,共选聘名誉村长283人,名誉屯长1387人,乡村发展顾问36人。
清水村:
文化铸魂营造淳美乡风
九台区文化底蕴深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文化铸魂,将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相结合。
在清水村,村里定期开展“文化进村入户”活动,邀请民间艺人传授满族剪纸、鹰猎文化等传统技艺,让村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村还通过‘志智双扶’的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开展特色苗木种植、花卉栽培等专业技能培训。”清水村党总支书记单海龙说,“技能培训转化就业创业率达35%,通过发展特色苗木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也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
如今,清水村的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20公顷,畅销各地。在园艺、苗木庭院经济产业的基础上,清水村开始打造“温泉+”度假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
文化可以赋能产业发展,也能赋能乡风文明建设。如今的清水村,既是花木新村、富裕文明村,也是省级“德治示范村”。
九台区积极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每年深入“百村示范、千村美丽”村,开展“文化进村入户”活动20余次,推动由“文化兴”向“民风淳”转变。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清水村推进“文化进村入户”,村里建村民学习微信群、开“道德讲堂”,讲解传统美德,邀请道德模范分享经历,用榜样力量感染村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从学习、致富、院貌等多维度进行评比,结果进行公示,激发村民争先意识。
2020年,20多名文艺志愿者进村,在房院墙体上创作涂鸦,将清水村打造成“网红打卡村”,村民也一起参与砖石创作,美化环境的同时点燃文化热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组建乡土文艺队,农闲时排练二人转、小品等,增强凝聚力,促成文化与民风良性互动,以“文化兴”实现“民风淳”。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下,九台区正以坚实的步伐,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黑土地上徐徐铺展。
九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谷春生表示:“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让九台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吉林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九台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9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