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对于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来说,是命运攸关的一年。
当魏国大将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成都平原时,整个蜀汉朝廷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蜀汉的最后一道屏障、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兵败战死,消息传回都城,彻底击溃了君臣们的心理防线。
面对兵临城下的魏军,后主刘禅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为这个由他父亲刘备一手创建的王朝画上了一个仓促而略显屈辱的句号。
![]()
很多人都扼腕痛惜,认为刘禅过于懦弱。他们说,大将军姜维的主力部队还在剑阁与魏军主力周旋,成都城内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
那么,如果刘禅当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下定决心,紧闭城门,死守成都,他真的能等到姜维率领大军回来救援吗?蜀汉的国运,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固若金汤还是外强中干?
要讨论守城,我们首先得盘点一下当时成都的“家底”究竟有多厚。一座城池能不能守住,无非取决于三个方面:城防工事、兵力粮草,以及守城者的决心。
![]()
虽然像《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很少会像建筑图纸一样详细描绘一座城池的城墙有多高、护城河有多宽,但成都是蜀汉经营了数十年的国都,其城防体系必然是当时最顶尖的水平。
从秦代张仪筑城开始,成都的城防就不断加固,到了蜀汉末年,早已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它拥有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完善的防御工事,绝不是一支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偏师能轻易攻破的。
再来看看兵力和粮草,这才是守城的底气所在。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三万守军,虽然数量上不算惊人,但足以覆盖城防的各个关键节点。
![]()
城里的粮食和物资足够支撑整整一年。
只要守军意志坚定,邓艾的孤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强攻或围困的方式拿下成都。
邓艾自己也心知肚明,他从阴平小道千里偷渡,随行的部队人数不多,且早已人困马乏,所携带的攻城器械也必定有限。
面对一座物资充足、兵力数万的坚城,他其实并没有绝对的胜算。
从物质层面来看,成都完全具备了长期坚守的资本。
刘禅手里握着的,并非是一副必输的牌。然而,战争的胜负,从来都不只取决于物质。
人心惶惶,谁愿为蜀汉死战?
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粮草,必须要有坚定的守城意志才能发挥作用。可惜的是,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成都城内最缺的,恰恰就是“战斗到底”的决心。
![]()
当诸葛瞻战死的消息传来,蜀汉朝廷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了。
在刘禅召开的紧急御前会议上,主战和主降两派的争论异常激烈。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了绝对上风。
谯周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他认为,姜维被魏军主力牵制在剑阁,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算想逃往南中或东吴,也路途艰险,未必能成功。投降魏国,至少可以保全宗庙和百姓,刘禅本人也能得到善待。
这种论调在人心惶惶的时刻极具说服力。朝中大臣们早已没了当年跟着刘备、诸葛亮匡扶汉室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贪生怕死。
![]()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就极力主张背城一战,他恳求父亲:“如今城中尚有数万兵马,粮草充足,姜维大军也即将回援,我们完全可以一战。为何要轻易投降,自取其辱?”
然而,他的声音在投降的大潮中显得如此微弱。
最终,刘禅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悲愤的刘谌在宗庙大哭一场后,杀掉妻子儿女,随后自尽殉国。
从刘谌的死和谯周等人的主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时的成都已经分裂。
![]()
精英阶层普遍失去了抵抗的意志,这股消极情绪必然会迅速蔓延,严重动摇普通士兵和民众的守城决心。
就算刘禅被刘谌说动,下令死守,他能够真正调动和指挥的,会是一支众志成城的军队,还是一群心猿意马、随时准备另谋出路的“乌合之众”呢?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千里之外的救星
此时,蜀汉最后的希望大将军姜维,又在做什么呢?
当时,姜维正率领着蜀汉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在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天险,成功地阻挡住了魏国主力大将钟会的十几万大军。
![]()
钟会猛攻不下,粮草运输又开始出现困难,甚至已经有了撤退的念头。可以说,在正面战场上,姜维打得非常出色,完全控制住了局势。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那条人迹罕至的小道,直接插向了蜀汉的心脏。当姜维得知诸葛瞻战败、邓艾兵临成都的消息时,他心急如焚。
史书记载,听闻此讯后,姜维和手下的将士们“闻后主举家东迁,咸共,拔刀砍石”,可见其内心的愤怒与不甘。他立刻做出决断,准备率军回援成都。
![]()
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从剑阁到成都,姜维需要多长时间?剑阁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到成都的直线距离超过250公里,在古代,这全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
根据一些估算,即便是急行军,大部队的行进速度也相当有限。更何况,姜维的面前还横着一个钟会。
他不可能扔下所有的防线,直接带着全军就走,那样只会被钟会的部队追着打,导致全线崩溃。
![]()
根据史料推断,姜维当时采取的策略是,用计甩开钟会,然后绕道向东进入巴中,再从侧翼回援成都。
这是一条相对稳妥但更耗费时间的路线。
有研究者估算,姜维从沓中撤退到剑阁,七百里路程就走了九天。以此推算,从剑阁出发,要突破钟会的封锁,再绕行赶到成都,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半个月,对于一座被围的孤城来说,既不算长,也不算短。如果城内军民一心,守上一个月甚至更久都毫无问题。
![]()
但如果人心已经散了,恐怕连一天都坚持不下去。
时间的赛跑,一场注定失败的坚守?
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线索都串联起来,进行一次复盘。
刘禅选择死守,成都城能坚持到姜维回来吗?
从理论上和物质上来看,完全有可能。成都拥有三万守军和一年的粮草,城防坚固 。而城外的邓艾,是一支兵力有限、极度疲惫、缺少重型攻城装备的偏师。只要刘禅能拿出他父亲当年坚守长坂坡、赤壁鏖战的勇气,振臂一呼,稳定军心,将谯周等投降派控制起来,提拔主战派将领负责城防。
![]()
那么,将邓艾的部队阻挡在成都城下十天半个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只要成都坚守不降的消息能够传出去,整个战局都可能发生逆转。姜维在得知国都仍在抵抗后,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加速回援。
驻守永安的罗宪和南中的霍弋等外地守军,也会起兵勤王。甚至,盟友东吴也可能出兵,从荆州方向牵制魏国。
届时,深入蜀汉腹地的邓艾孤军,反而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核心前提上:刘禅和他的朝廷,有坚守的决心和能力。
但,历史告诉我们,他们没有。
当时的蜀汉朝廷,早已不是诸葛亮在世时那个高效运转、君臣一心的战斗集体。宦官黄皓专权,朝政腐败,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投降主义思想早已在士大夫阶层中蔓延。
刘禅本人,在位四十余年,早已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从未真正经历过他父亲那样的战火考验。
当危机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抗争,而是如何保全自己。
![]()
谯周的投降理论,恰好迎合了他内心的懦弱和侥幸。
因此,成都城有坚守一个月的物质条件,却没有坚守一天的精神意志。
就算刘禅在刘谌的血性感染下,头脑一热下令抵抗,恐怕命令也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城内的投降派很可能会消极怠工,甚至与城外的邓艾暗通款曲,最终从内部瓦解这场本就脆弱的抵抗。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也是最无奈的呐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