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玉”这三个字,到底归谁?
昨晚刷抖音,看到常香玉孙女常小玉和小香玉同台唱《拷红》,俩人肩碰肩,台下掌声炸成雷。
我愣了:不是闹到法院了吗?
怎么又抱一起了?
先补一嘴背景。
2022年,常家把小香玉告了,说她不配再叫“小香玉”,要求法院封杀。
2023年6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纸判决:驳回。
理由简单粗暴——三十八年里,陈百玲用这名字演了上千场,报纸、电视、短视频,到处是她。
观众早把“小香玉”和她那张圆脸锁死。
名字,已经长在她身上了。
官司赢了,她没开香槟,直接回郑州整了个“小香玉戏曲艺术中心”。
一楼排练厅,二楼短视频棚。
小孩放学就来,把手机往支架上一卡,跟着她学甩水袖。
半年,三百个学员,六成是十后。
她带着这群娃冲央视《拿手好戏》,把《花木兰》混进电子鼓点,当期收视第一。
弹幕飘过:豫剧原来这么带劲?
有人酸:流量把戏,糟蹋老祖宗。
我扒了下她抖音,两百多万粉,一条教学视频点赞87万,广告报价28万一条。
钱不少,可她也真干实事。
河南卫视跟她签战略协议,搞“戏曲+剧本杀”,年轻人排着队去剧场里找“凶手”,顺耳把豫剧听会了。
官方名单里,她的工作室赫然在列——省文旅厅盖的章,含金量自己品。
再说感情。
王为念在直播间被问旧事,憋了三秒,冒出一句:年轻时不懂包容,现在只剩祝福。
800万人围观,热搜挂一晚。
我回头翻他们当年合办的学校,如今改名“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庆片头放出二十年前俩人一起贴招生海报的模糊影像,像素渣,却看得人心里一软。
常小玉那句“艺术传承需要开放包容”,算是给恩怨封口。
名字归了陈百玲,血脉归了常派,观众归了手机屏。
她赢了官司,也赢了时间,更赢了下一代的耳朵。
所以,别再问“小香玉”配不配。
观众记得谁,谁就活着。
戏台拆了又搭,名字刻进人心,谁也拿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