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李邕《出师表》残卷:那消失的笔墨,藏着我们不再认识的伟大
听说,李邕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残稿最近火了。
有人感叹:“这种水平的字已经失传!”
果真如此吗?作为书法博主,我想说:失传的何止是笔墨,更是笔墨背后那套完整的文化语言与精神境界。
书圣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他年少时练字,自觉很有成就,问母亲何时能超越父亲。母亲摇头不语。
直到有一天,他练字时父亲悄悄从身后抽他的笔,竟没能抽动。
王献之得意地告诉母亲,这次总该有进步了吧?母亲却说:“你离父亲还差得远。不是笔力的问题,是境界。”
这个故事道出了书法的核心秘密——书法不只是手上的功夫,更是内心的修行。
回过头来看李邕的《出师表》。
![]()
李邕,唐代书法家,他的字被形容为“如白日升天,明月照海”。
看他写的《出师表》,每个字都像有生命般站立着,筋骨强健,血肉饱满。
横画不是简单的横,有“千里阵云”的磅礴;竖画不是简单的竖,有“万岁枯藤”的坚韧。
你发现没有?古人论书,从来不只是论“形”,更论“气”、论“神”、论“意”。
李邕写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表文本身就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每个读到的中国人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李邕在书写时,笔下流动的不仅是墨,更是对诸葛亮人格的敬仰,是对那种忠贞与担当的共鸣。
他的字之所以有力,不只是腕力强劲,更是因为胸中有股浩然之气,通过笔端灌注到字里行间。
这就是我们失去的第一样东西:书法与文心的天然联系。
在今天,书法成了展厅艺术。我们追求形式创新,追求视觉冲击,这没错。但古人写字,首先是写心。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微醺后的感怀;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是悲愤中的泣血;苏东坡写《寒食帖》,是贬谪后的苍凉。
![]()
他们的字之所以不可复制,因为那是特定心境在特定时刻的自然流露。
再看李邕的《出师表》,你能感受到他下笔时的庄重肃穆。这不是为展览而写的作品,而是与先贤的灵魂对话。
我们失去的第二样东西,是对“法度”的敬畏与超越。
李邕有句名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这话听起来很酷,但背后是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他早年学王羲之,但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汲取精髓后自成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