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的过渡。今年的寒露节气准确时间是2025年10月8日15时11分,这个时间点恰好处在白昼时分,按照民间"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间寒露,穿大袄"的说法,似乎预示着今年将是个暖冬。但气象专家提醒,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虽有参考价值,却不能完全作为判断冬季气温的唯一依据。
![]()
这句农谚的智慧源自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白天交节的寒露,意味着当日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季的寒冷程度会相对缓和;而夜间到来的寒露,则暗示着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可能会更加严寒。这种通过节气交接时刻判断季节气候特征的方法,体现了先民们将天文现象与物候特征相结合的独特智慧。
从气象科学的角度来看,寒露节气交接时刻确实能反映某些气候特征。白天气温较高时进入寒露,说明此时冷空气势力尚弱,暖湿气流仍占主导。这种情况下,冬季的冷空气活动可能会相对平稳,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较低。反之,若在夜间气温较低时进入寒露,则表明冷空气已经开始活跃,冬季寒潮可能会更加频繁。今年寒露交节时刻在下午三点多,正处于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这确实为暖冬预测提供了一定依据。
然而,,北极涛动、厄尔尼诺现象、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因素都会对冬季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以今年为例,虽然寒露交节在白天,但气象部门监测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这通常会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同时,北极海冰减少等因素也可能改变大气环流模式,带来不确定的气候影响。
![]()
从历史数据来看,农谚的准确率大约在70%左右。以北京地区为例,过去20年中,有14年寒露交节时间与冬季气温的关系符合农谚预测,但也有6年出现偏差。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传统节气的气候指示意义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例如2018年寒露交节在夜间,按理应是冷冬,但实际冬季平均气温却比常年偏高1.2℃。
今年寒露节气期间(10月8日-10月23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降水量接近常年或略偏少。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冬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期间仍会有阶段性冷空气过程。这意味着虽然整体可能是暖冬,但仍需防范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的影响。
![]()
农业专家指出,无论寒露交节在白天还是夜间,农民朋友都应做好两手准备。对于冬小麦种植区,暖冬可能导致小麦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需控制水肥;对南方油菜产区,则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冬春连旱。普通市民也不应因"单衣过冬"的说法而掉以轻心,毕竟冬季的寒潮降温对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的健康威胁依然存在。
在养生保健方面,寒露时节要特别注意"防燥"。此时节气候干燥,易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建议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之品。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虽然今年可能是暖冬,但"春捂秋冻"也要适度,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因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化传承角度看,这类农谚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在现代社会,我们既要科学认识这些传统知识的价值,也要用现代气象科学加以验证和完善。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天气变化规律。
![]()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现在拥有卫星遥感、数值预报等先进手段,可以提前数周甚至数月预测气候趋势。但有趣的是,许多气象工作者在研究长期预报时,仍会参考二十四节气等传统知识。这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这个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重新审视"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间寒露,穿大袄"这样的古老智慧,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也能启发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最重要的不是这句农谚是否百分之百准确,而是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未雨绸缪的生活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