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黄河是咱中国人的母亲河,可你要是有机会去河南、山东走一遭,站在大堤上往河里看一眼,肯定得震撼得嘴巴都合不上,这哪是正常的大河,分明是悬在头顶的“天河”!
黄河下游早就成了“地上悬河”,河床比两岸的地面还高,有的地方高出七八米,相当于两三层楼那么高。住在下面的人,就像天天顶着个“水炸弹”过日子。
![]()
既然河床这么高是因为泥沙淤积,为啥不干脆派几十艘挖泥船把泥沙清走,让黄河重回地下呢?其实这不是不想干,是干不了、干不起,更干不好的问题。
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裹挟下来的泥沙量,那可是实打实的“世界级难题”。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公开数据,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高达约16亿吨,虽然近年来由于上游水土保持和小浪底等水库的调控,输沙量已下降到年均3亿吨左右,但这个数字依然居世界河流前列。
![]()
这些泥沙到了下游,水流变缓,就慢慢沉淀下来,日积月累,河床越垫越高。尤其是开封段,河床高出城市地面4到8米,形成典型的“二级悬河”结构。你可能会想,这么多沙,挖不就完了?
可现实是黄河不是个小水沟,它下游河道宽的地方能有几公里,深的地方也有十几米,泥沙不是堆成一堆等着你来挖,而是像豆腐渣一样软烂,含水量极高,根本没法用普通挖泥船直接作业。
就算能挖,一天挖个十万吨,一年才三千多万吨,跟每年淤积的量比,杯水车薪。而且挖出来的泥沙往哪儿放?总不能堆在堤边吧?那不等于又给大堤加了个“小山包”?处理这些湿泥的成本,远超想象。
![]()
黄河的泥沙不仅仅是“脏东西”,它其实也是这条河生态和地貌的一部分,黄河携带的泥沙造就了华北平原,几千年来不断冲积出肥沃的土地,山东、河南的大片良田,都是黄河泥沙一点点铺出来的。
如果突然大规模清淤,改变了水流速度和河床形态,反而可能引发河势摆动、主槽偏移,甚至导致决口风险上升。历史上黄河改道二十六次,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每一次都带来巨大灾难。
![]()
现在的黄河靠的是“束水攻沙”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堤防控制水流,让水流集中冲刷河床,把部分泥沙带走。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通过调水调沙的方式,每年汛前集中下泄大流量水流,冲刷下游河床,已经成功让部分河段河床下切了两米以上。
这种“以水治沙”的办法,比机械清淤更符合自然规律,也更可持续。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调水调沙累计冲刷下游河道泥沙超过30亿吨,效果显著。
![]()
再说说工程上的实际困难,挖泥船在长江、珠江清淤是常事,可那些河是“地下河”,水深够、流速稳、泥沙相对稳定。黄河不一样,它是游荡性河道,主流来回摆动,今天在这儿,明天可能就跑几公里外去了。
挖泥船刚开进去,水道变了,设备就得重新部署。而且黄河含沙量太高,普通挖泥船的泵管容易堵塞,设备损耗极大。别说长期作业,就连短期施工都得反复调整方案。
另外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两省多个城市,任何大规模工程都得考虑防洪安全、生态影响、土地占用、移民安置等一系列问题。
![]()
国家不是没想过清淤,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做过相关研究,结论是技术不可行、经济不划算、风险不可控。直到今天,这个结论依然成立。与其花几百亿去挖沙,不如把钱投在水土保持、水库调度和智慧监测上,这才是治本之策。
其实黄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能不能挖”的技术问题,而是“怎么与自然相处”的系统工程。我们总想着征服自然,可黄河教会我们的恰恰是敬畏自然。
![]()
黄河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它是一条承载着文明、塑造着地理、牵动着亿万人命脉的生命之河。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挑战还会更多,但是该怎么治理,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摸索着来,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