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茅海建:平和学术不需要枕中秘笈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历史学考研和就业”,作者系朱桂英,原载于《新京报》。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茅海建是严谨的学者,平日的生活刻意保持简单与清索,规避喧嚣人事而勤耕史料之海。很多文史学者借着历史以评析当下社会,或从当下社会所残缺与希冀之处出发,怀着现实关怀重新诠释近代史,渐成公共领域内活跃的知识分子,茅海建仍然将自己关在学术象牙塔之内,执著地把历史真实作为学术研究中不灭的梦境,拒绝以言论介入现实的诱惑,拒绝媒体的采访邀请,拒绝被"公知化"。

中国每年都会有大量史学论文与专著面世,新潮理论轮番更迭,相关结论随之更妆换颜,而其茁长的根基,却是经不起考证的史实,一场场热闹的推导、演绎、归纳,实为海市蜃楼,别人看着兴奋甚至颇为入戏,茅海建却有些许悲凉,反复强调,现今史学之重,为"史料重建"。

平和学术不需要枕中秘笈

有人感慨,有些文史学者(或写者?),发现一个新史料,就能敷衍成一本书,把历史讲得曲折动人,书与人皆出风头。而茅海建以《天朝的崩溃》出名,之后的书,越写越老实艰涩,比如《近代的尺度》、《戊戌变法史事考》,书中尽是用史料来说明的历史细节,对于习惯从历史著作的阅读中获取如听书般畅快感的读者而言,茅海建的书是繁琐沉闷的,没有宏观的历史叙事,没有精湛的理论演绎,有时连细节都是不确定的,在列举辨析一堆史料之后,茅海建会毫不留情地说,至于事实,仍然缺乏可信的证据。

关于学术的意义,茅海建自称去了日本才渐明了。那是1999年,茅海建在日本呆了两个多月,京都学派的细密细心让他心向往之,比如,此派学者研究中国外交史,因为不太了解清朝的制度与奏折术语,便自己动手编写辞典,一点点积累起相关知识。日本访学之旅,只有两个月,但茅海建自以为收获极大,最大的收获是明晰了学术的意义:真正的学术是平淡的、平常、平和的,没有太多华丽色彩,也无需那些枕中秘笈;有一颗平实、平静的学术之真心,力行恒久,也就自然地除了平淡、平常、平和,而会成为不朽。

茅海建对自己的老师陈旭麓有极深的感情,在他为自己著作写的序中,或是论文注解中,常于意料之外蔓逸出对陈先生的思念与敬意,其中深情,自然是在文字之外。2008年陈旭麓逝世二十周年,茅海建在纪念会上回忆陈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只用了两个词概括:平常,自然。那是淡然又无限绵长的师生情谊,没有终身受用的警句誓言可以长刻心中,却有各种细节长久回味,"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要回报陈先生,那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

曾经茅海建指导学年论文的学生谈及茅老师,多有敬畏。因茅海建自己极为勤奋刻苦,对学生们形成了潜在的约束,爬梳史料,绝不敢偷懒。茅师对学术的自律与对学识的赏识,却是相近的坦然真挚,"平日里不苟言笑,若写出让他中意的文章,则有激昂的喜悦","在他那间狭小的办公室呆上一小会儿,他的气场就足以影响你一生。"

散淡羡慕做完很多事后再离世

茅海建的文字里,亦很难找到旁逸斜出的意趣,似有意少写较随意或论旨不那么学术化的文字。在今年出版的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的前言里,茅海建反思了自己作为学者的毛病,长期居于学术规范之中,写东西太有腔有调有规范,而无平静闲心去欣赏江河的潮汐、夕阳西下,或是枝上新萌的绿芽,天上灿烂流星……尽管给自己的书起了如此诗意的名字,但书中篇什,除了少数篇忆旧怀人之文,可称得上随笔,其余的文章,大多是考据色彩浓郁的半学术论文。他自嘲说:"真是教书教惯了,什么时候都'毁'人不倦。"

而细看他那为数极少的忆旧怀人文,字里行间有一种不受侵扰的平静,抒情表意极为简洁,即便是悼念对那些在他生活与学术生涯中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也是哀而不伤,沉痛或是感激,被他的克制解散成丝丝缕缕状,妥帖地安置于琐碎的私人交往中,很是淡然,反复读之,才能感觉文字之外的深情厚谊。

比如他写朱维铮意气张扬之外有细腻体贴,"我当时因《天朝的崩溃》稍受小累,他也知道此事,却在长时间的谈话中,善解人意地不提此事,而多次言及他对陈先生的回忆,让我感到温暖。"而写自己对朱维铮的关切,也就一个细节,那是2010年9月,茅海建去探望刚做完手术的朱维铮,当面并没有多谈,离开朱家后,"我到附近书店去看书,却静不下心来,又去了一家咖啡店,坐了很久……"

台湾史学家黄彰健是茅海建极敬佩的学者,他也曾多次在自己的书中向黄彰健致敬。原因为两个,其一,黄彰健在1974年就发现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作伪,其二,他很早就提出戊戌政变并非起因于袁世凯告密,但袁世凯告密又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两项发现历数十年光芒不灭,对茅海建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影响。

而2005年茅海建去台湾见到了这位令自己心生敬意已久的学者,听他谈戊戌变法,"我认为他所讲的证据,尚难以定论,于是没有说话。"之后当黄寄给他关于"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证"的稿件时,"我因对此题目较为生疏,没有细看,也没有回信"。2009年,黄彰健去世,茅海建写了文章悼念,至文末才表露同情的理解:"黄彰健先生是做完许多事情之后才离开人世的,应当说是没有太多遗憾的。这又是我内心所羡慕的。"与人交往,散淡至此,似乎也是一种境界。

【治学一例】83万字鉴注2.5万字

关于史料之重建的实践,最常为人称道的,是茅海建对《我史》的鉴注。十多年前,茅海建初涉戊戌变法研究,面对康有为的《我史》,心情很是复杂。《我史》叙述了康有为从出生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这四十年间(1858-1898)的个人历史。作为戊戌变法主要推动者的康有为,其本人的记录,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但已有学者如黄彰健、汤志钧、朱维铮等在研究中发现,康有为此书中作伪。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何处去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

很多学人面对这样的困局,选择的是与之和平相处,能绕则绕。而茅海建选择的,是迎面而上:既然《我史》中有伪,作伪也有作伪的理由,本身就值得研究。他决定给《我史》做一个注本,将相关史料与研究附注之,以便对康有为的说法一一进行厘定。

2006年10月,茅海建在国家博物馆读到《我史》的手稿本(共计四万字),便着手开始鉴注工作,主要针对《我史》中从甲午到戊戌的五年(原稿字数约25000字)。康有为生前未来得及发表的回忆录的后五年,被茅海建花了五年的时间以档案文献严格核对,形成83万余字的鉴注本,相当于对已有的史料进行了重建。史料乃史学之公器,茅海建的核对厘正工作,对后续研究者而言其价值不可估量。

【茅海建论历史写作与研究】

"史学确实不是年轻人的事业,不管你用何种方法,都不可能速成,而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熟悉史料并了解学术史,且动笔越早越可能悔其少作;然而,年轻时若不勤于动笔,又何来成熟?又何能思畅笔顺?很可能会长久地涩于写作。这几乎是一种悖论。"

--摘录于《近代的尺度》,2009年

关于历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只有年轻的物理学家、年轻的数学家、年轻的文学家,绝没有年轻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黄金时代是55岁至65岁。由此推到他的白银时代,也要从40岁开始。此说曾让刚入历史本科学习的茅海建产生困惑:对于一个愿意研究历史的人而言,在自己的学术早期,应该做些什么?

几年后茅海建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研,师从陈旭麓先生,陈先生也是主张学生尽早进入研究阶段,通过研究来学习历史。于是跟随陈旭麓学习的两年,茅海建大约写了十多万字,"几乎不停地写,也在懵懵懂懂之中进入了史学。"

【茅海建主要著作年表】

1995《天朝的崩溃》、《苦命天子》

1998《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2005《戊戌变法史事考》

2009《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2011《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014《"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戌变法另面》

冷板凳推开一切喧嚣集中写作

硕士毕业之后七年,茅海建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茅海建的文章中极少涉笔那段生活,大概从一个细节中略能得知些许境况,1988年,得知导师陈旭麓去世,"我当即向领导请假,要求回上海奔丧,谁知竟不批准。我那时还是军人,三次要求之后,只能在北京夜晚寒冷的大街上走了很久……"(《新写的文章依旧请他看——忆陈师旭麓先生》,1999年,刊于《书城》)。

时间流转至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与充满激情与想象的80年代相比,严肃的公共讨论呈退场姿态,严肃的思考也随之在大部分私人生活中缺席,市场社会急剧崛起,知识分子边缘化,市场与资本更具吸引力。1993年那场人文精神大讨论,也正是基于此种背景。

茅海建在学术上发力,却刚好就在市场经济于中国掀起狂飙的1992年,已经在社科院近史所任职的他,决意推开一切喧嚣集中写作,要把自己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付诸一本专著。1980年茅海建师从陈旭麓进入鸦片战争研究领域,颇得导师鼓励,但十多年间因工作无暇动笔,而陈旭麓也于1988年离世。这部书的写作,对于茅海建而言,仿如必须偿还的债。他花了十多年收集史料思考问题,花了两年时间写成《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扉页上写的是:"献给我的导师陈旭麓先生"。

《天朝的崩溃》一书出版后,海内震动,好评如潮。书中有浓郁的民族国家情怀,"天朝"与"泰西"在近代化上存在的差距,仍在当下社会中发出哀怒之声,"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障",此种论调,既有对社会的反思又含激越的呐喊之声,在日益开放且急于追求现代化的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共鸣。

但茅海建自己很少谈及此书引起的阅读热潮,倒是在一篇写于1999年谈拒绝捧场应景式书评的文章中,他有这样的话:"绝大多数书评只是一味地说好话,而且好话也是同一个套路,无非发掘了新的材料(一般不提新材料对该项研究有何突破性价值),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中(其实做到这一点极难,但从目前书评来看似乎很容易做到),文字生动流畅(史学著作文字艰涩实已大大阻碍了读者,影响其销路)云云。此书评与彼书评雷同……"

畅销书失败的尝试

1994年春节,茅海建回上海省亲,与友人朱金元先生谈论学术著作的市场前景问题,朱金元是一位资深编辑,他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书,认为一定存在一种既有品位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好书应该是能够给专家以启发,又能获得普通读者喜爱的。考虑当时的文化环境,茅海建对"写一本专业和非专业各种层次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书",充满兴趣。

茅海建花了一年的时间,最终写成《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是他所有著作中气质最独特的,笔调轻松,发论有着精心安排的随意,而且毫不掩饰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我只是可怜他(指奕詝)。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常,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这样入情佻达的文字,在茅海建之后的著作中很难再见到。

有意思的是《苦命天子》与《天朝的崩溃》两书的命运。1994年《天朝的崩溃》书稿交给出版社时,学术著作已经很不景气,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没仔细看书稿就否定其出版价值,几经周折,终于得以出版,和《苦命天子》在同一年面世。《天》市场反响是出乎意料得好,《苦》既无销售上的成功,也没有读书界的反响。此后,茅海建对"以学术为题目以取悦读者为方向"的写作保持了绝对的距离。

去旁骛将学问进行到底

学术研究有理论与考证之别,前者自成一家存一说,可存议容疑问;后者的目标是唯此一说,很难引起讨论,茅海建走的是实证之路,一条需下苦力且孤寂的路。1998年,正值戊戌变法一百周年,茅海建结束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开始转向戊戌变法。之后去日本的短暂访学,似乎成为茅海建学术生涯中如洗礼般的仪式。他反复强调自己去了日本才明晰学术的意义。

1999年在一篇写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的文章中,他一边期待"将学术视为天下公器的胸襟",一边致敬日本学者,多少蕴藉着对自己的期求:"在茫茫的日本人群中,他们的研究兴趣几乎是无人理解的,他们的研究结论也很难有实用的功能,他们是孤寂的一群。当学术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学术而非功利的场合,激起学术的冲动,抚慰自己不甘孤寂的心。"

回国后,茅海建进入北大历史系执教,一连三年没有发表论文。他往返于中国第一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香港大学、剑桥大学远东与中东研究院等,域外客舍的宁静使茅海建得以摆脱各种杂务,多年潜心研究戊戌变法,系统运用案馆,对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过程和原委进行核定并作出相应的补证与修正,细化了戊戌政变的全过程。

在史学之外的读者看来,茅海建的研究结果,并无令人激动或是别开生面的戏剧性转折,而对于近代史学界而言,由于习惯了进步式叙述,其学科发展轨迹是主题先行,不缺乏结论,但相关史实面目不清,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考证,都是夯实历史结论的重要手笔。茅海建的研究成果,即为《戊戌变法史事考》及其续集、《康有为我史鉴注》,要了解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新进展,只看茅海建的史事考就可知,实在令人叹之敬之。

茅海建将学问进行到底,将其作为自己抵达学术彼岸的唯一路径,他的孤注一掷,为他带来的是宽阔的学术大道。这些注释密集而行文艰涩的书籍,并没有如我们所猜想的那样无人问津,它们在学术界获得敬意,在市场虽非热捧的宠儿但为长销之作,究其原因,恰恰就是茅海建的期待--学术为天下之公器,那些研究历史的学者或者撰写畅销书的历史写者,都需要将其备在案头。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序言中,作者茅海建感叹阅读这份史料有"惊心动魄"之感,他所感受到的惊心动魄,普通读者可能难以感同身受,需要对历史细节之更细微之处,有敏锐体察的历史观察者,方能获得此种感受。不过,正如茅海建所说,今天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新鲜的认识,有了恰当的把握,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似非为在观念或方法论上有大的突破,很可能只是明晰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因张之洞档案,关于戊戌变法,确实让人有新鲜的感觉,获得更为恰当的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时隔两年,泽连斯基揭秘:深入俄罗斯摧毁“榛树”高超音速导弹

时隔两年,泽连斯基揭秘:深入俄罗斯摧毁“榛树”高超音速导弹

鹰眼Defence
2025-11-02 15:55:16
25岁男子在四川景区身亡!遇难全过程曝光,网友一边倒:死不足惜

25岁男子在四川景区身亡!遇难全过程曝光,网友一边倒:死不足惜

一只番茄鱼
2025-10-30 21:25:33
惊天反转!荷兰大选结果万万没想到,维尔德斯输给了他!

惊天反转!荷兰大选结果万万没想到,维尔德斯输给了他!

阿钊是个小小评论员
2025-11-02 17:37:51
中俄1.7万亿大单被取消,俄罗斯拒绝接受中国技术,婉拒合作,中国做了什么?

中俄1.7万亿大单被取消,俄罗斯拒绝接受中国技术,婉拒合作,中国做了什么?

广电新视网
2025-11-02 12:00:18
特朗普刚走,中印日韩走进同一间会议室,达成一个没有美国的共识

特朗普刚走,中印日韩走进同一间会议室,达成一个没有美国的共识

历史求知所
2025-11-01 18:45:03
西媒:罚丢点球,维尼修斯这次被换下后没有抗议

西媒:罚丢点球,维尼修斯这次被换下后没有抗议

雷速体育
2025-11-02 08:44:31
美俄英法赞成都没用,中国在联合国投下反对票,向全球表明立场!

美俄英法赞成都没用,中国在联合国投下反对票,向全球表明立场!

阿龙聊军事
2025-11-02 18:48:03
锻炼可能会让你加速衰老!这4种运动方式很伤身,我劝你放弃

锻炼可能会让你加速衰老!这4种运动方式很伤身,我劝你放弃

柏拉图的诉说1
2025-10-31 21:42:03
苏超落幕,谁是真正大赢家?

苏超落幕,谁是真正大赢家?

吴晓波频道
2025-11-02 08:30:38
51岁刘强东“认输”,对妻子章泽天隔空撒娇,细节曝夫妻真实现状

51岁刘强东“认输”,对妻子章泽天隔空撒娇,细节曝夫妻真实现状

来条娱吃
2025-11-02 18:58:29
70岁离异老太惨死,法医检测体内男性DNA,竟与老太自己高度吻合

70岁离异老太惨死,法医检测体内男性DNA,竟与老太自己高度吻合

苏大强专栏
2024-03-27 22:12:23
中美关系为何变得这么差?你看当年布热津斯基说了些啥,太现实了

中美关系为何变得这么差?你看当年布热津斯基说了些啥,太现实了

介知
2025-10-15 16:23:53
这条“无耻”新闻,让人看到老百姓的艰难!

这条“无耻”新闻,让人看到老百姓的艰难!

胖胖说他不胖
2025-11-02 13:16:14
安世中国凌晨发布公告:不存在违约行为,荷兰安世欠付ATGD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

安世中国凌晨发布公告:不存在违约行为,荷兰安世欠付ATGD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极目新闻
2025-11-02 09:27:59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掌管少林寺38年的释永信,私下到底多享受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掌管少林寺38年的释永信,私下到底多享受

凡知
2025-08-16 09:25:44
鸡排哥全国巡炸,第三站就翻车了,全程只会不愿意碰油锅

鸡排哥全国巡炸,第三站就翻车了,全程只会不愿意碰油锅

新游戏大妹子
2025-11-02 12:16:45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为何伤亡大?越军俘虏:打仗像演戏,不懂伪装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为何伤亡大?越军俘虏:打仗像演戏,不懂伪装

史韵流转
2025-10-30 09:20:10
吴石牺牲后,伟人很后悔:最大错误就是没集中两个野战军攻打台湾

吴石牺牲后,伟人很后悔:最大错误就是没集中两个野战军攻打台湾

知鉴明史
2025-10-22 18:58:14
马筱梅肚子好明显!自曝嗜睡网友猜是女儿,汪小菲还想接孩子回京

马筱梅肚子好明显!自曝嗜睡网友猜是女儿,汪小菲还想接孩子回京

郑丁嘉话
2025-10-31 09:32:28
抗日神剧有多离谱,八路军顿顿鲍鱼、烤全羊,网友:比我吃的都好

抗日神剧有多离谱,八路军顿顿鲍鱼、烤全羊,网友:比我吃的都好

阿伧说事
2025-10-24 17:20:41
2025-11-02 19:40:49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7761文章数 121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她被誉为东方梦露,年过半百依然迷倒众生

头条要闻

19岁男生被邻居驾车故意撞死 事发时再过几天就要高考

头条要闻

19岁男生被邻居驾车故意撞死 事发时再过几天就要高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旅游
教育
手机
时尚
公开课

旅游要闻

可爱的乡村——房前村后尽青山

教育要闻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更新官方学位认证的境外院校!哪些大学落榜?

手机要闻

同样开售三天,小米、vivo、荣耀、OPPO新旗舰销量对比

推广|| 每天都在穿!这件外套,轻松搞定秋冬所有搭配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