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之夭,灼其华
宁海中学高三(7)班 国嘉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一树桃花,仿佛从千年前的诗行中绽放至今,依旧明艳如初。桃,作为传情达意的物象,早已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而那一枚在春夏之交悄然成熟的果实,圆润饱满,颜色由青涩渐渐晕染成绯红,低垂于枝头,恰似少女含羞的脸颊,带着季节赋予的温柔。
![]()
桃树在我国栽种历史悠远。《诗经》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咏其风华,而桃实之味,也自古深入人心。桃的品类颇多,有水蜜桃、油桃、蟠桃等,每一种都藏着一方水土的性情。最寻常也最动人的莫过于水蜜桃——轻轻一咬,清甜的汁水便顺指缝流淌,在渐热的空气里,留下细腻而治愈的甜。而浙东宁海的胡陈乡,那里的桃,却似乎蕴藏了与众不同的山野之味。
![]()
每年三月,胡陈的桃林便如被胭脂染过,远望似绯红的云海缭绕山间,近看则每一朵都饱满灵动,仿佛能听见它们与春风细语。步入林中,衣衫似乎也沾染了春日特有的清甜。而花落之时,粉白的花瓣如雪飘飞,落进潺潺溪水,那一刻,仿佛真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静谧、遥远,却又如此真实。
![]()
花谢果生。初时青涩小巧的桃实,在日光与雨露的滋养下日渐丰盈,颜色由青转黄,再由黄泛红,像是大自然一笔一笔细心涂抹的工笔画。夏至之后,桃子便彻底熟透,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召唤着收获的喜悦。
桃的滋味清甜不腻,汁水丰沛。人们也善用智慧将这份鲜美延续——制成桃脯、桃汁、桃胶与桃醋,每一样都独具风韵。
![]()
桃脯的做法尤其富有古意。古人以糖与阳光封存桃的鲜美,一代代传承至今。那入口的甜润与回甘,远非寻常饴糖所能比拟。制作时,需将鲜桃浸于淡盐水,轻揉去除细绒,洗净后去核切片,形如弯月。再与霜糖共置陶瓮,静置一夜,待糖尽化,渗入桃肉。随后置于竹筛,蒙上轻纱,曝于晴空之下。每日翻动,眼见桃肉由丰润渐转腴韧,表面沁出糖霜,如披一层薄雪,煞是动人。《齐民要术》中亦载有桃醋之法:“桃菹法: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字句简洁,却道尽古人的酿造智慧。
桃亦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桃仁可活血祛瘀,桃花能利水消肿,而桃胶更被视为润肺滋补之物。清晨采撷树上渗出的胶质,洗净晒干,煮汤饮用,喉间一片温润。
![]()
桃亦象征长寿与生命力。《埤雅》中载:“海上有蟠桃,三千霜熟,一千年结子,东方朔曾三盗桃矣。”金代年画《东方朔盗桃》相传出自吴道子之手,一直被视为长寿的吉兆。而《韩诗外传》言:“夫春树桃李,夏得其阴下,秋得食实。”后来,“桃李”便成了门生与后辈的代称,蕴藏着传承与希望。
每年桃花盛放时,胡陈皆举办桃花节,原本宁静的山乡因此热闹起来。春日赏花,夏日品果,游人络绎不绝。人们踏青、赏花、嬉笑、放鸢,万千粉蕊点染翠野,无数纸鸢飞入蓝天——这一切,仿佛为夏日的交响轻轻揭开了序曲。
![]()
从花开到结果,不过数月。然而桃的一生,却予人无限回味。这小小的果实,凝聚着山海的灵气,每一口,都似与浙东的山水、与千年的风雅,进行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
(指导老师陈亚敏)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文章:宁海中学高三(7)班 国嘉怡
□ 图片:百度图片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