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这两年,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谁都知道电动车和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头。最近,宁德时代带头,中国企业大手笔派出了两千名工人,赶赴欧洲西班牙,和当地企业合资建设电池工厂。欧洲本地媒体都说了,这种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中国派工人去非洲修路建厂的情景,完全是新的“出海”样板。
西班牙、德国这些老牌工业大国,过去一直在电池和汽车领域自信满满。可谁承想,欧洲“电池一哥”北伏突然宣告破产,让整个行业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欧洲的汽车厂商、能源主管部门,都把希望转向了中国技术。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等一批中国企业,纷纷和欧洲伙伴谈合作,建工厂,培训员工。西班牙政府甚至专门批了土地,还给了几亿欧元的基金支持,希望能借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经验,重振本地制造业。
![]()
不过,欧洲有些人心里不是滋味。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刚看到中国企业大批进驻,马上跳出来指责,说中国在减排目标上不够“雄心”,还称对中国的最新承诺“令人失望”。这番言论一出,立马引发了中方和外界的不满,中国刚刚宣布,到2035年实现净排放下降7%到10%,这个目标已经远超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可胡克斯特拉却视而不见,反而挑刺,典型的双标。
其实,欧洲这些年在气候减排的成绩单,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光鲜。过去能压住碳排放,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能源结构稳定。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出了问题,很多国家不得不回头用煤炭、石油这些传统能源。2024年第四季度,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降反升,还比去年同期多了。这说明,欧盟自己减排也遇到了大麻烦,光靠批评别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国的减排承诺,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要在这样巨大的产业基础上推进减排转型,难度可想而知。中国这次承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较2020年翻六倍,力争达到36亿千瓦。
![]()
有人认为,西方媒体之所以挑剔中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让他们感到压力。英国《金融时报》还专门发了报道,说中国企业派大批工人去欧洲建厂,欧洲本地的技术和经验,远远跟不上中国的步伐。以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为例,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一开建,立刻带动了当地产业链和就业。这对欧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次自我革新。
但偏偏一些欧洲官员,总喜欢翻旧账,搞小动作。胡克斯特拉一边对中国的减排说三道四,另一边对美国政客鼓吹“气候变化是骗局”却视而不见。特朗普那边鼓吹传统能源,甚至扬言要退出巴黎协定,胡克斯特拉却没一句批评。双标玩的风生水起,简直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就正面回应,指出这种言论才是真正“令人失望”,不仅破坏了全球气候合作的团结,也影响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其实,欧盟内部对华分歧不小。有些官员很理性,主张和中国加强合作,别再一味受美国影响。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面对美国方面要求对中国和印度加征关税的压力,已经委婉表示拒绝。欧洲不少国家,包括西班牙、德国的执政党和反对党,都支持引进中国技术。西班牙农业部长就说了,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不仅要维持,还要继续扩大。欧洲需要中国的电池和储能技术来支撑绿色转型,这已经成为共识。
![]()
但另一派人,依然抱着老眼光看中国,动不动就挑刺。国际社会其实都看得很清楚。中国这次的减排承诺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目标和行动。英国路透社、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英国能源智库等多家机构都评价,中国在气候转型上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中国能在全球最大电力系统上推进清洁能源,无论是政策连续性还是执行力,都让人服气。有人还认为,中国现在的减排目标虽然看似“温和”,其实是为了保证可持续、稳步推进。毕竟,全球能源转型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说到底,欧盟如果真想走绿色发展的路,必须放下偏见,和中国合作。这两年,中欧之间的贸易和技术交流不断升温。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投资和就业,还推动了本地产业升级。欧洲要想在新能源领域追上中国,靠嘴皮子是行不通的,需要实实在在的合作。冯德莱恩作为欧盟最高领导人,现在正面临抉择。是继续听信极端声音,还是理性思考,和中国携手前行,这关系到欧洲经济和气候政策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