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兵器时代,打仗打的是工业生产能力,打的是技战术理念,打的是部队协调,打的是装备运用。
淞沪会战,作为抗战初期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不仅是两国工业实力、军事实力的直接碰撞,更集中体现了双方在方方面面都存在的巨大差距。
回到88年前的淞沪战场,我们来看看,当时中日军队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中国军队如何克服这些差距,打出顽强抵抗的精神?
![]()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有学者说,抗日战争是日本这个工业国,对中国这个农业国的碾压。这话说得太对了。
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
抗战初期,日本的钢铁年产量达580万吨,中国却只有4万吨。这意味着日本一年生产的钢铁,中国需要145年才能达到。
日本每年能够制造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口径火炮744门、军用卡车9500辆。中国在这4项指标上的制造能力均为零,全部依赖进口,打完了就没有了。
日本海军拥有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等在内的各类舰艇约285艘,总吨位达130万吨。中国海军拥有各类舰艇66艘,其中大部分为小吨位陈旧舰艇,总吨位不到6万吨。
在淞沪会战上,日军的技战术理念,体现出“工业化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核心优势在于海空立体支援、步炮坦协同、战术灵活性。
在战役打响之初,日军对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估计不足,只投入了不到两万人的部队,企图速战速决,因而一度处于被动。但他们在吃了亏后很快就改变策略,在迅速重兵增援后,采取海空主导的“立体作战”,利用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优势,碾压中国军队。
![]()
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出云”号
具体操作就是,以海军发射舰炮和空军实施轰炸,摧毁中国军队的防线,然后地面部队跟进突破。地面部队密切配合,采取步炮坦一体化战术,突破能力很强。
这种战术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协同理念,对还停留在“一战”作战思维的中国军队来说,形成了代差。
那时候,中国军队极度依赖“人海战术”和阵地死守,缺乏机动意识。而且海军、陆军、空军完全脱节,中央军和杂牌军各自为战,指挥混乱,形同一盘散沙。
比如,中国军队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时,虽然调来了炮兵团,用24门150毫米的野战榴弹炮进行轰炸。但炮兵团居然不懂得与步兵做配合,勉强轰炸了几回,就因为炮弹准备不足,最终没能摧毁这座大楼,功败垂成。
日军在装备运用上,标准化程度和后勤保障能力远超中国军队。
日军的轻武器,实现了“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重机枪” 的统一配置,弹药通用率高。92 式步兵炮、150 毫米榴弹炮等重武器可以通过汽车、马匹快速机动,伴随步兵推进。
同时,日军依托海运和铁路,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体系,能快速输送兵员、物资。11月,日军增援部队在金山卫登陆后,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建立起登陆场和补给线。
中国军队以轻武器为主,重武器匮乏。由于没有生产能力,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来源五花八门。后勤保障更是漏洞百出。当中国军队的交通线被日军炸毁后,粮食、枪支弹药等竟然需要士兵徒步背运。
当然,只要有了正确的技战术,中国军队照样能够打出漂亮的战斗。
在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第88师420余名官兵,在谢晋元的率领下,坚守四行仓库。他们巧妙地利用仓库的地形优势进行阻击,并通过预设战术迷惑敌人,加上四行仓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较强防御能力。因此,得以激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有效牵制日军兵力,为参加淞沪会战的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
谢晋元
遗憾的是,像谢晋元这样有勇有谋的军官还是太少了,因而整场淞沪会战打下来,我们的官兵,只能无奈地以血肉之躯,去弥补与日军之间的巨大代差。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希望淞沪会战这样的悲壮场面,永远不要再发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