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除去解放战争后期起义的高级将领,吴石将军的职衔之高,已然到了“保密局”根本不敢轻易招惹的程度:1936年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晋任陆军中将,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两颗星,而不是虚头巴脑的中将职务军衔,若非1950年因为叛徒出卖而牺牲,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为时不远矣!
![]()
(沉默与荣耀剧照)
同样是红色卧底的郭如瑰将军,黄埔五期生,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中将作战厅长”,而实际的铨叙军衔,抗战胜利时仅仅是陆军上校,直到1948年9月才晋任陆军少将,比吴石将军晚了整整十二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知道,杜聿明和王耀武晋任陆军中将的时间,也都在1944年以后,而类似于孙立人、戴笠等比较有名的将领,1945年刚刚叙任陆军少将,这些人看见吴石通通地叫一声“长官”,就更别提戴笠的跟班毛人凤了!
吴石的资历为何如此深厚呢?因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所有的黄埔生都差着辈呢,保定三期的名将诸如白崇禧、张治中、徐庭瑶、何键、夏威、黄绍竑,哪一个在民国年间不是声名赫赫?那可都是吴石的同学。
![]()
更夸张的是,1927年已任北伐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的吴石,次年公派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野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中国将校班第六期),如此高的学历,在国民革命军的将官群体中,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因此吴石将军在军界拥有三大优势:第1、当高官的保定同学多,自然有所照拂;第2、早年进入了老蒋的视线,毕竟在总司令部任职过;第3、非常了解日本军队和战术,这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
奇怪的是,如此一位“海归”炮兵专家和高级军事人才,从1934年学成回国到1949年初,吴石从未担任过任何军事主官,当然也没有掌握过军权,说明并不受重用,其中有什么内情呢?
![]()
一、莫名其妙成了“桂系”
第一个原因,是将军的性格使然,不趋炎不附势,有自己的政治判断和见解,始终没有真正投靠任何中央军嫡系大员。
否则蒋系八大金刚当中,有好几个保定生,陈诚顾祝同张治中刘峙什么的,随便紧跟一个,再寻机向老蒋表表忠心,抗战后期当个集团军总司令,根本不在话下。
像保定三期的同学徐庭瑶,也曾在军委会任职,1938年即外放新编第11军军长(机械化第5军的前身),昆仑关战役时期,已经擢升第38集团军总司令。
张治中更不消说了,历任中央军校教育长、第9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侍一处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长等,皆为要职和主官。
![]()
第二个原因,在保定生和黄埔生窜升最快的几年间,也就是中原大战和土地革命战争中,吴石一直在日本留学,既没参与军阀混战,也没有跟红军交手,自然而然影响了“战功”的积累,同时也确实缺乏实战经验。
第三个原因,吴石将军是福建人,在国民革命军五花八门的派系中,福建籍将校在海军的地位较高,但是在陆军中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互相“抱团取暖”,自然影响了升迁,看看履历就知道了:
1934年4月:派任陆军大学少将教官
1935年3月:调任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一处少将处长
1938年2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少将副厅长
![]()
这些职务要么是军校教官,要么是高级幕僚,虽长时间参赞中枢,经常性接近高层,武汉会战期间,老蒋几乎每周都要召见吴副厅长,问询日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建议,对其才干颇为欣赏。
欣赏归欣赏,委以重任或者派下去带兵,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还是那个问题,老蒋尚未视其为嫡系,更喜欢用的是“奴才”,所以吴石始终没有到一线带兵的机会。
不久以后,有一个大佬实在看不下去了,正是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眼见老同学混得忒惨了点,1938年底,保荐吴石出任桂林行营参谋处少将处长,总算离开重庆到前方任职。
![]()
事实证明,吴石确是一名优秀的幕僚,无论是战役预判还是图上作业,都是高级参谋人员中的佼佼者,于是又引起另一位粤军大佬的注意: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1940年张发奎请调吴石为战区中将参谋长,合作甚是愉快,到豫湘桂战役打响后,又保举吴石兼任了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保定同窗、桂系名将夏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同样角色的第三战区参谋长黄百韬,正是在顾祝同的保举下,后来出任第25军军长,从此执掌重兵,而吴石却在半年之后,又被解除了副总司令的兼职!
![]()
二、林蔚的保荐至关重要
这便是第四个原因,吴石既然得到白崇禧的重用,还兼任桂军的高级军职,已被老蒋贴上了“桂系”的标签,尽管这个派系属性不那么清晰,但是白、张等杂牌军头喜爱的将领,自然被排除在黄埔系之外了。
于是吴石又被调回重庆,在军政部担任闲职,抗战胜利后再被任命为“国防部”史料局(后改称史政局)中将局长,这更是一个闲差,天天研究战史,毫无实际权力,而且一干就是两年多,完全被边缘化了。
这一时期吴石官运不亨,跟个人的消极态度有关,一是小儿子1942年不幸因病死去,没钱没权的陆军中将,居然束手无策,心理打击很大;二是目睹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对腐败无能的当局失去了信心。
![]()
抗战胜利后的“劫收”乱象,更让吴石的思想趋于进步,在陆军大学老同事、老朋友的引导下,开始走上另外一条道路,1947年4月间,吴石在上海秘密会见了地下党领导,从此成为一名战略级情报员,时年53岁。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地下情工,因为吴石的军事养成教育太厉害,什么样的情报最有价值,几乎一眼就能确定,而且又位居军事中枢,可以接触到许多绝密文件,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吴石的情报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且吴石将军情报传递工作从未失手,也没有遭到过任何怀疑,否则的话,不可能有第三位大佬的举荐:曾任“国防部”次长、代理参谋总长的林蔚,1949年初保举吴石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
陆军大学毕业的林蔚,是老蒋的心腹幕僚,更是陈诚“土木系"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周至柔、郭忏)之一,长期身居要职:铨叙厅长、待从室第一处主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桂林行营参谋长等等。
特别是在广西与吴石共事期间,林蔚对号称“吴状元”的这位将军大为欣赏,遂引为好友,而老蒋也很快批准了任命:
第1、林蔚的保举自然很有力度,土木系当时在台权势更大。
第2、到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大批将领或死或俘或打入冷宫,可用之人越来越少;
第3、吴石毕竟是福建人,在家乡任职似乎更能发挥作用,殊不知是在绥署主任朱绍良身边埋了颗雷。
![]()
三、跻身军界最高层
随着三野大军挺进福建,至1949年10月中旬,除金门等沿海岛屿之外,福建全境已告解放,吴石没有选择留下来,而是毅然跟随朱绍良等人“逃台”,最初临时安排的职务是“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中将委员。
1949年10月29日,还是在林蔚的举荐下,吴石正式调升“国防部”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成为最高军令单位的核心人物,协助参谋总长的工作,彼时“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统由顾祝同兼任,陈诚是东南军政长官。
顾祝同太忙,另以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代理总长职(1950年3月实任),他既是土木系的,又是吴石的保定学弟,对于林蔚推荐的人,还是比较信任和重用的,此时的吴石位高而权重,妥妥的“军方大佬”!
![]()
(毛人凤剧照)
《沉默的荣耀》毕竟是部谍战剧,所以剧情铺开,便是“密使一号”跟保密局特务们,在福州的斗智斗勇,甚至展现毛人凤、谷正文之流,早在福州期间就开始怀疑吴石,其实有文学创作的成分。
果真有疑点,其后不可能升任参谋次长!作为掌握实权的参谋次长,到吴石这个级别,也不是保密局想查就查的,别看特务们平日里飞扬跋扈的,对于“军方大佬”从来不敢轻举妄动。
须知保密局也是“国防部”的下属单位,随随便便调查长官,脑袋要不要了?吴石将军暴露的唯一原因,正是代号“老郑”的蔡孝乾被捕叛变:
一方面,作为在台地下党的最高负责人,蔡孝乾有资格掌握吴石的秘密身份,而且还在笔记本上写过“吴次长”的字样,严重违反了地下工作纪律。
![]()
(谷正文剧照)
军界高层的吴姓次长仅吴石一人,如此明显的指向性,使吴石第一次遭到怀疑,但特务们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秘密监视和调查,此刻吴石的处境十分危险了,但是敌人还没有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是蔡孝乾叛变后,在台地下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吴石的情报传送渠道骤然中断,华东局特派朱枫同志辗转赴台,直接与吴石联系取回情报,粟裕指挥的数十万攻台大军正厉兵秣马,急需这些文件。
而蔡孝乾已经供出了朱枫,为了让朱枫尽快撤离带回情报,吴石利用自己的权力,冒险签发了特别通行证,然而在保密局的全力追捕下,朱枫最终在距离大陆一步之遥的舟山群岛,不幸被捕。
![]()
(朱枫剧照)
特别通行证的存根犹在,至此对吴石将军不利的证据链,终于完全闭合了!最初保密局有所怀疑时,周至柔也接到了报告,但指示只能秘密调查,特务们也无可奈何,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即便吴石是地下情工的证据已经确凿,也不是保密局想抓就抓的,毕竟级别太高了,必须呈报老蒋批准,老蒋当时感到非常震惊和意外,反复询问情况是否属实?
1950年3月1日,吴石将军在家中被捕,酷刑之下坚贞不屈,三个多月后,与战友陈宝仓中将、副官聂曦上校和情报员朱枫,同时英勇就义,鉴于身份极其特殊,直到1971年才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
(吴石将军旧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