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谈及房地产走势,“人口减少必然导致房价下行”常被视为铁律,但若审视日本与韩国的现实图景,这一逻辑显然遭遇了有力挑战。
作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生育水平最低的国家代表,日本在2023年实现了全国公示地价33年来最大幅度的增长;东京都心区域的住宅价格近年来持续攀升。与此同时,韩国首都首尔的房产市场也长期维持高位运行,与其非都市圈地区低迷冷清的交易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总人口下降、核心城市房价上扬”的独特现象,揭示出决定楼市走向的深层机制——真正影响房价的并非仅仅是人口总数的变化,而是人口流动的结构性趋势以及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
核心密码
日韩主要都市房地产市场的逆势走强,本质上是“都市圈虹吸效应”有效抵消了全国性人口萎缩的结果。对新一代劳动者而言,选择定居何处,实则是在选择人生的发展路径。
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大型城市群吸纳了全国绝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这些区域集中布局了顶尖企业总部、一流高等教育机构及高水平医疗设施。
一份位于东京的工作岗位,往往意味着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与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即便必须面对高昂的生活支出,居住于面积狭小的单身公寓之中,其综合收益仍远超返回人口持续流失的地方城镇。
![]()
韩国首都圈涵盖首尔及其周边城市,贡献了全国超过五成的经济总量。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行业巨头均将总部设于此地,同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也高度集聚在此区域。
对于追求职业突破和社会上升通道的年轻人来说,“进入首尔”几乎成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可行选项。
由此形成的“机会吸引人口,人口带动资源再集中”的正向循环,使核心都市区演化为极具吸附力的城市磁场。
在全国人口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人口反而加速向极少数中心城市汇聚,从而支撑起局部住房需求的旺盛态势。因此,尽管整体人口呈负增长,重点城市的房价依然能够保持坚挺甚至上涨。
![]()
助推之力
如果说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构成了房价坚挺的基本面支撑,那么政策导向与资本力量的介入,则成为推动市场升温的关键加速器。
日本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安倍经济学”为核心框架,通过大规模量化宽松将利率压制在历史低位。
此举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迫切寻找保值增值渠道,而不动产因其相对稳定性和资产属性,自然成为重要的价值储藏工具。
在此环境下,东京等地大量老旧住宅被地产开发商收购并重新开发,改造为契合青年群体生活方式的共享居住空间或复合型办公生活体,显著提升了物业品质与租金回报水平,间接推高了市场价格。
![]()
韩国政府多年来持续将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布局与公共服务资源优先配置于首都圈,地铁网络、商业中心与高新技术园区密集落地。
相比之下,地方城市的基建投入明显不足,就业岗位稀少,进一步强化了“首尔独大”的发展格局,使得人口外流趋势难以逆转。
国际资本也在多重因素驱动下加快流入日本房地产市场。受日元汇率走弱、入境旅游复苏等利好影响,海外投资者对东京、大阪等国际都市表现出浓厚兴趣。
不少境外资金看好这些城市稳定的租赁收益、透明的产权制度与成熟的法律环境,将其纳入全球资产配置组合,这一外部需求也为核心地段房价提供了额外支撑。
![]()
繁荣背后的代价
然而,这种“核心区火热、外围区域沉寂”的发展模式,并非没有沉重的社会成本。
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当东京、首尔房价屡创新高的同时,广大的地方中小城市与乡村地区却因青壮年人口持续迁出而陷入“空心化”危机。
许多社区房屋长期闲置,交易活跃度低迷,房价连年下滑,公共设施难以为继,社会活力日渐枯竭。
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居住压力:核心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与租金水平,给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一代带来沉重负担。
![]()
一名普通的东京白领,可能需将月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支付房租;而在首尔市中心购置一套住宅,往往需要家庭几代人共同承担巨额贷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有房产的所有者可通过租金收入持续积累财富,这种资产增值效应加剧了代际之间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
此外,一旦一国房地产市场过度依赖外资拉动,便潜藏着系统性风险。若未来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或国际资本转向其他热门市场,当前被热钱追捧的核心区域或将面临资金撤离、估值回调的剧烈波动。
![]()
结语
日本与韩国的城市化进程所提供的启示,从来不是如何制造一场房价上涨的狂欢,而是一道关于“均衡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深刻命题。
城市的进步不能只聚焦于中心地带的高楼林立与土地溢价,更应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等方式激活边缘地区的内生动力。
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康的房地产体系应当回归“住有所居”的本质功能。住房不应沦为纯粹的金融投机载体,而应成为千家万户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温暖归宿。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只是打造个别耀眼的经济增长极,更是要构建一个由特大城市引领、中等城市支撑、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