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已经开始,A 股即将迎来十月行情大幕。对投资者来说,这个月从来不是简单的 "过渡",而是全年布局的关键窗口。更关键的是,数据不会说谎 —— 复盘 2000 年以来 A 股十月走势,节后 5 个交易日上涨概率达 69%,10 个交易日上涨概率更是飙升至 78%,其中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十月均走出超过 5% 的月度涨幅。
为什么十月行情总能给人惊喜?核心在于 "政策 + 资金 + 事件" 的三重共振。2025 年的十月更是特殊,二十届四中全会将聚焦 "十五五" 规划定调未来五年发展方向,APEC 会议将推动亚太产业链深度合作,再叠加三季度经济数据落地、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提速,多重利好正形成合力。
但千万别抱着 "闭眼买" 的心态。历史数据同样显示,十月行情从来不是普涨盛宴,2018 年十月沪指下跌 7.75%,2022 年十月下跌 4.33%,核心差异就在于是否踩对了产业主线。结合当前政策导向与市场脉络,"资源重估、科技创新、企业出海" 这三大趋势已经浮出水面,接下来我们逐一拆解其中的机会与逻辑。
十月两大事件,给市场定调方向
十月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个绕不开的重大事件。这不是简单的 "消息刺激",而是能直接改变行业景气度的底层逻辑重构,投资者必须重点关注。
1、四中全会:"十五五" 规划透露出的投资密码
2025 年 10 月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大的看点是聚焦 "十五五" 规划的编制与定调。对 A 股来说,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而是给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画路线图的关键节点。
从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将被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会议明确提出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这句话出现在四中全会筹备的关键节点,背后深意值得琢磨 —— 资本市场要成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平台,相关政策后续必然会细化落地。
摩根大通已经提前给出判断,"十五五" 规划将为 A 股带来两大核心上行机会:一是反内卷驱动的周期修复行情,通过产能优化和价格回升让传统行业焕发新机;二是服务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增长,医疗、金融、文教等领域将持续受益。这两个机会,恰好对应着我们要讲的 "资源重估" 和 "科技创新" 主线。
更关键的是资金端的支撑。会议透露出的 "稳定经济增长" 导向,意味着财政与货币政策不会收紧。基建投资加码、中小企业扶持、消费刺激等措施可能陆续出台,而这些都将转化为市场的流动性支撑。加上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提升、社保基金新增配置等长期资金进场,市场的 "安全垫" 正在增厚。
2、APEC 会议:亚太产业链的 "合作红包"
另一个影响十月行情的关键事件,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虽然 APEC 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已在 9 月召开,但十月的核心会议将聚焦更具体的合作落地,这对 A 股的 "企业出海" 主线是直接利好。
本届 APEC 会议的主题是 "迎接与展望:推动更紧密的亚太工商合作",从议程设置就能看出重点 ——"全球能源转型与发展"" 打造绿色化与数智化的亚太供应链产业链 " 都是核心议题。这传递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亚太地区的产业链合作会更紧密,二是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是合作的核心方向。
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两重机会:
一是参与亚太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将获得更多订单,尤其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元件等领域;
二是能源转型相关的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迎来亚太市场的集体扩容。更值得关注的是 "第四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的推介环节,这会成为中国企业对接亚太资源的重要窗口,相关受益公司的业绩弹性可能超预期。
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 60% 以上的经济增长,这个市场的合作深化,对依赖出口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 "增量"。十月行情中,这些企业的估值修复很可能超预期。
![]()
投资主线一:资源重估 —— 供需错配下的确定性机会
提到资源板块,很多人会想到 "周期波动大"" 靠天吃饭 ",但 2025 年十月的资源重估逻辑完全不同。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反弹,而是政策引导下的" 价值重构 ",核心驱动力来自" 供给收缩 + 需求升级 + 货币宽松 " 的三重共振。
先搞懂一个问题:资源板块为什么会迎来重估?核心原因是供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供给端来看,"十五五" 规划透露出的 "反内卷驱动周期修复" 信号,本质上是推动产能优化。过去很多资源行业靠 "产能扩张" 抢市场,导致价格战频发、利润微薄。现在通过环保约束、产能置换等政策,低效产能正在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以煤炭行业为例,2025 年上半年大型煤企市场份额已达 75%,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行业定价权正在向龙头集中。
需求端的变化更关键。一方面是基建投资加码带来的传统需求稳定,四季度基建项目开工率通常会提升至 80% 以上,对钢铁、水泥、煤炭的需求有刚性支撑;另一方面是绿色转型带来的新增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带动锂、钴、镍等稀有金属需求,光伏装机增长拉动硅料、纯碱需求,这些 "新需求" 正在改变资源品的估值逻辑。
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全球流动性宽松。美联储在 2025 年下半年开启降息周期,特朗普多次施压要求 "快准狠" 降息,美元走弱通常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而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裕,也为资源板块的估值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撑。
资源重估不是 "一刀切" 的机会,不同细分领域的逻辑差异很大,需要精准布局。
1. 传统资源:龙头的 "盈利修复" 机会
这里说的传统资源,主要是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板块,核心逻辑是 "供给收缩下的盈利回升"。
煤炭板块值得重点关注。2025 年以来,动力煤长协价格稳定在 900 元 / 吨左右,而市场煤价格受供需紧张影响已突破 1100 元 / 吨。四中全会可能出台的基建加码政策,会进一步拉动动力煤需求。
从公司层面看,龙头煤企的净利率已从 2022 年的 12%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8%,而市盈率仅 8 倍左右,估值明显偏低。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具备长协煤优势的动力煤企业,盈利稳定性强;二是煤焦钢一体化企业,能充分受益于钢铁行业复苏。
钢铁板块的机会在于 "结构优化"。随着 "十五五" 规划对高端制造的支持,汽车板、家电板、风电用钢等高端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2025 年上半年,高端钢材占比已达 28%,较去年提升 5 个百分点。
同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小型钢企逐步退出,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可以关注两类标的:一是产品结构高端化的钢企,二是具备废钢资源优势的短流程钢厂,成本优势更明显。
有色金属中的铜值得留意。铜是 "新能源时代的血液",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离不开铜。2025 年全球铜需求预计增长 6%,而供给端受矿山品位下降、开采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增速仅 3% 左右。
供需缺口的扩大,将推动铜价持续回升。重点关注拥有自有矿山的铜企,能最大程度享受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弹性。
2. 稀有金属:新能源驱动的 "成长型资源"
如果说传统资源是 "盈利修复",那稀有金属就是 "成长驱动",核心逻辑是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需求。
锂资源是绕不开的品种。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 3000 万辆,动力电池需求将带动锂需求增长 40% 以上。而供给端,锂矿产能释放周期较长,通常需要 2-3 年,短期供需缺口难以弥补。
从价格来看,碳酸锂价格已从 2024 年的 18 万元 / 吨回升至 2025 年 9 月的 28 万元 / 吨,且仍有上涨空间。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拥有国内优质锂矿资源的企业,成本优势显著;二是布局海外锂矿的企业,能规避国内资源约束风险。
稀土也是重点方向。稀土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节能电机的核心原材料,尤其是中重稀土,战略价值极高。2025 年上半年,全球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增长 35%,而我国对稀土开采实行总量控制,2025 年开采配额仅增长 10%,供需紧张格局明显。
政策层面,"十五五" 规划可能强化稀土战略储备,进一步提升行业估值。重点关注具备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优势的企业,以及稀土永磁材料龙头,能充分享受产业链利润。
3. 化工资源:细分领域的 "隐形冠军"
化工资源板块范围很广,机会主要集中在供需缺口大的细分领域,比如纯碱、氟化工、磷化工等。
纯碱的需求主要来自光伏和玻璃。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增长 50%,光伏玻璃产能随之扩张,带动纯碱需求增长 20% 以上。而供给端,纯碱产能受环保政策限制,新增产能有限,2025 年供需缺口预计达 150 万吨。价格方面,重质纯碱价格已从年初的 1800 元 / 吨上涨至 2400 元 / 吨,相关企业盈利大幅改善。
氟化工和磷化工则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氟化工产品是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原料,磷化工产品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2025 年锂电池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直接拉动相关化工原料需求。重点关注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从上游资源到下游产品全覆盖,能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盈利稳定性更强。
![]()
投资主线二:科技创新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场
四中全会明确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放在未来五年的战略地位,这意味着科技创新不是 "短期题材",而是贯穿 "十五五" 规划的核心主线。十月作为政策定调的关键期,科技板块很可能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修复。
科技创新的崛起,背后是政策与资金的 "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