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遭千亿套现!中际旭创带头减持,这份避雷指南请收好

分享至

9 月 29 日,股民老张盯着中际旭创的减持公告愣了神。

这只上半年涨超 180%、市值飙到 4631 亿的光模块龙头,刚创历史新高就被控股股东泼了冷水:计划 3 个月内减持 550 万股,按收盘价算要套现近 23 亿。更让他心慌的是,账户里另一只重仓股澜起科技也在列 —— 两名股东同步减持,合计套现超 32.9 亿。

打开交易软件,弹窗全是减持公告:9 月以来 106 家科技公司扎堆套现,电子、计算机行业成重灾区,千亿巨头和中小票集体 “跑路”。这场景让老张想起 2023 年的格灵深瞳,股东持续减持后股价从 54 元跌到 11 元,跌幅超 80%。

“是股东不看好了?还是估值真的泡沫了?” 老张的疑问,戳中了 2 亿股民的焦虑。

这轮科技股减持潮绝非偶然,而是估值分歧、业绩兑现、资本退潮的集中爆发。今天用大白话拆解真相,从减持套路到避雷方法,帮你看清风险、守住本金。

千亿龙头带头套现,减持规模有多疯狂?

这轮减持潮最刺眼的地方,是 “大人物” 带头离场。中际旭创、澜起科技这些千亿市值的行业标杆密集套现,比中小票减持更动摇市场信心。

1. 中际旭创:三个月套现 36 亿,高管比股东跑得急

中际旭创的减持堪称 “组团行动”,从控股股东到副总裁,谁都没闲着。

9 月 26 日的公告只是 “冰山一角”。控股股东中际控股计划减持不超过 0.49% 股份,看似比例不高,但按 403 元的收盘价算,套现额直奔 22 亿。要知道,这可是持股 11.42% 的 “大东家”,它的动作从来不是小打小闹。

比控股股东更积极的是公司高管。实控人王伟修的儿子、副总裁王晓东,8 月底以来已经减持 11 次,累计套现 2.16 亿,手里的非限售股快卖了七成。董事长刘圣控股的苏州益兴福更狠,7 到 9 月直接减持 463 万股,拿走 12 亿现金离场。

三项减持加起来,中际旭创的核心团队已经套现 36 亿。而这一切的背景,是公司股价半年涨了 180%,市值从 2000 亿冲到 4600 亿。股价越涨,减持越急,这种 “高位同步离场” 的信号,让市场不得不警惕。

有意思的是,股东们一边卖股票,一边给市场吃定心丸。公告里特意强调 “不会影响控制权”“减持后 12 个月不抛了”,还提了上半年净利润增长 69% 的业绩支撑。但投资者不傻:真看好未来,为啥急着拿现金?



2. 澜起科技:32 亿套现压顶,半导体龙头遭用脚投票

澜起科技的减持更显 “决绝”。作为市值 1645 亿的半导体龙头,公司两名股东直接宣布各减持 1145 万股,合计套现 32.9 亿,单日减持规模堪比不少中小票的市值。

这波减持的时机耐人寻味。澜起科技下半年股价涨了 75%,刚好借着行业热度冲到高位;但从基本面看,公司的核心业务内存接口芯片增速放缓,市场对其后续增长乏力的担忧一直存在。股东选在股价回暖时密集离场,很难不让人联想是 “趁好就收”。

更值得注意的是减持后的市场反应。公告发布当天,澜起科技开盘就跌 3%,虽然午后有所回升,但成交量突然放大到 50 亿,比前一天翻了一倍 —— 显然有资金在跟着股东跑路。

3. 百股跟风:电子行业成重灾区,套现潮蔓延全板块

中际旭创和澜起科技只是 “排头兵”,整个科技板块早已陷入减持漩涡。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9 月以来已有 106 家科技公司发布减持计划,覆盖光模块、半导体、计算机等热门赛道。其中电子行业最集中,25 家公司扎堆减持;计算机行业紧随其后,18 家公司加入套现大军。

看具体名单,软通动力股东减持 1905 万股,套现 10.42 亿;长飞光纤减持 110 万股,拿走 1.16 亿;华勤技术更夸张,单家套现金额高达 35.78 亿,比中际旭创的控股股东减持还多。甚至有公司减持比例超过总股本的 7%,相当于直接给股价 “压上巨石”。

更关键的是减持与股价的关联性:这些公司里近七成下半年涨了,中际旭创、长飞光纤等涨幅超 150%。说白了,股东们精准踩点 “高位套现”,把之前的涨幅换成了真金白银。

股东为啥非要在高位跑路?三大核心逻辑

很多散户想不通:公司业绩在涨,行业风口还在,股东为啥急着卖股票?其实减持背后全是算计,无非是 “估值有泡沫”“资金要周转”“预期见顶了” 这三大逻辑。

1. 估值泡沫破前离场:机构都吵翻了,股东先跑为敬

这轮科技股上涨,很大程度靠 “预期炒作”,估值早就脱离了业绩基本面,股东自然要趁泡沫没破前套现。

中际旭创就是典型例子。上半年净利润 39.95 亿,同比增长 69%,看着不错,但对应 4600 亿市值,市盈率已经超过 50 倍。更夸张的是机构对未来的预测:国盛证券喊出 2027 年净利润 198 亿,荒原投资的凌鹏直接质疑 “这是把泡沫吹到 2027 年”,双方在公开场合吵得不可开交。

股东比机构更懂公司真实情况。他们清楚 800G 光模块的需求高峰能持续多久,也知道海外客户的订单会不会断层。当股价已经反映了 “未来三年的利好”,甚至透支了更久的增长,此时减持不是看空,而是 “理性止盈”—— 就像巴菲特说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澜起科技的情况更直接。半导体行业上半年复苏不及预期,公司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在减弱,但股价跟着板块热度涨了 75%。这种 “业绩跟不上股价” 的情况,股东不跑路才怪。

2. 资本退潮:创投要结账,股东要换钱

有些减持不是 “不看好”,而是 “没办法”,比如创投基金到期要退出,股东有资金周转需求。

科技公司里藏着大量创投机构的身影。比如早期投资澜起科技的 PE 基金,持股已经五六年,现在到了存续期,必须卖股票给 LP(有限合伙人)分红。这种减持跟公司基本面没关系,纯粹是 “财务操作”,但对市场情绪的冲击一样大。

还有些股东是 “个人资金需求”。中际旭创副总裁王晓东的减持公告里就写了,套现是为了个人资金安排。虽然听起来笼统,但高管持股成本极低,早期可能几块钱一股,现在 400 元卖出,翻了上百倍,换成谁都想落袋为安。

更隐蔽的是 “一边减持一边融资” 的操作。有些公司股东卖股票套现后,转头就用这笔钱参与公司的定增,相当于 “低卖高买” 薅羊毛。虽然监管不允许违规操作,但这种 “左手倒右手” 的套路,本质还是拿二级市场的钱填自己的口袋。

3. 减持新规 “逼” 出的窗口期:现在不卖,以后更难卖

2024 年 5 月出台的减持新规,堵死了很多 “绕道减持” 的漏洞,还加了责令购回等处罚,年内已经开了 157 张罚单。股东们怕政策进一步收紧,赶紧抓住现在的窗口期套现。

新规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的限制尤其严:持股 5% 以上的股东减持,要提前 15 个交易日公告;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每年不能超过 1%;违规减持不仅要罚钱,还要把收益吐出来。

这种情况下,股东们更倾向于 “趁现在合规赶紧卖”。中际旭创选择大宗交易减持,就是因为这种方式对二级市场冲击小,还能直接转让给特定投资者,避开集中竞价的限制。说白了,现在不卖,万一以后政策更严,手里的股票可能就成了 “卖不掉的资产”。



减持后股价必跌?三类走势看透规律

看到减持公告,散户第一反应是 “赶紧卖”,但事实是减持后股价不一定跌。有的跌超 80%,有的反而涨了,关键看这三个变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