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把林彪划入谨小慎微的将帅中。林彪心思缜密,周全细致这些谋略特点不假,但绝不遮掩斩关夺隘的硬气。请看看下列的事实:
一。蒋军最怕红一军团的冲锋号,红一军团以锐不可挡的冲锋而闻名。林彪长期任一军团长,林彪血气沿袭自北伐铁军,红一军团的作风一定打上了北伐铁军勇悍的烙印。
二,血战平型关,作为中共领导军队的抗日先锋队(115师),第一个闯入敌后,打了一场运动伏击战(原来规定我军只在敌后打游击战)硬生生的与日军不可一世的坂垣师团拼个你死我活。你想想,在没有大炮飞机支援下的冲锋,敢于和最擅长的拼刺刀的日寇短兵相接,没有强悍的战斗风格,怎么能把侵华以来一直打胜仗的日寇压下去?本来伏击计划中还有“徐老虎”的344旅参战,但是由于大雨被隔在大山,隔在战场外,原来设想中动用两个旅的兵力只剩一半,使战场形势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但是林彪从未退缩,在陌生战场与陌生的敌人拼一生死。千变万化战场上林彪所打的仗,哪一仗有事前设计的全部能落实的条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够霸气吧)
三,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蒋军的新一军、新六军,凭借美械军备以及远征军的战绩,骄横一世,目空一切。林彪率领千里之外刚到的原山东和原苏北的土八路,在大平原上与新一军,陈明仁的71军,展开了正规的城市守卫战,血战20多天里林彪守住了四平,要不是蒋军精锐主力的新六军突然横插一刀,四平是可以守住的。(可参考之后粟裕的华野攻打济南用了7天,林彪打锦州,打天津只用两天)
四平守城战是在敌强我弱下,解放军大规模的坚守城市的第一仗,硬碰硬,你说需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
![]()
四平之战,双方各有所得和失
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有,先打突出孤立之敌;有,尽量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不打无把握之战。这都是无数次血的教训后,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然而,战争的复杂性和偶尔性、特殊性,也给出此框框之外的考题,难题。
四平遇挫之后,被许多的所谓研究家认为,东北我军一改前期作法,主要精力放在搞农村根据地建设中,但这只是其一,他们明显模糊了,在强敌压迫下,要有打退敌人进攻的实力,才是巩固根据地的第一要任务。(守住松花江北岸,与强敌碰撞是免不了的首要课题,打,打硬仗还是第一重要的)
而中央对东北新形势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改变,改用能打恶战大战的林彪,把所谓四平“败军”之将升为东北军队和地方的第一把手,全面接收东北指挥大权。中央相信,只有在战场打痛了蒋军,才有建立根据地的可能。
历史资料“万毅的回忆录”,万毅是原东北学堂出身,时任万岁军的前身一纵的司令员,万毅曾被林彪下令调离司令一职,改由李天佑接任,58年庐山会议事件后,万毅又被调离军队,因而就私而言万毅无需赞扬林彪,万毅回忆录是可信的。
![]()
万毅回忆林彪提倡的硬拼仗的过程
阻挡新一军新方军对松花江凶狠的进攻,最好方法当然是效仿中央苏区,集中兵力歼其一翼的战法,但当年新一军、新六军士气非常强悍,部队又集中,敌军指挥官战场的敏感性以及整体大局观相当突出,敢于相互救援。在地图上明明标出新一军的某个团突出了,但一旦包围,远在百里外的敌军利用机械化的优势,战车轰隆蜂拥而至。在平原上不能简单地用敌人地理位置来界定“突出”的了函意,还在考虑交通的便利和敌方指挥官的果敢和拼命劲头。
蒋军在东北善用火车运送兵力南北跑,林彪曾向上饭吐苦“杜聿明一个军变两个军用”。(纸面上看敌人不多,一旦某地打起来,却越打越多,处处是敌。援敌来的快啊)
简单的套用“打突出之敌,打歼灭战,打有把握之战”,那部队将会无仗可打,只能被动防御和流窜。
避免我弱时与敌决战,就必须创造出双方实力此长彼消的阶段。其间既然不能断其一指,重伤其指也是个退其求次的方法。天才的战神总不能被框框困死。
(许多人不明白双方实力的转换的困难和复杂,在实力未超越一天,胜负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一仗而否定自己优秀的将帅是十分幼稚的,只有敌人才会高兴。不敢打,情况会更糟)
![]()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在四平新挫后,反而提升林彪,将林彪推举为东北地区军地第一人(善于建立根据地的高岗罗荣垣反而居其后作铺助);同样在华东,外线兵团战绩尚未达理想时,当粟裕还对中央军委设想有异议时(率兵过江南),中央军委却把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权改动,把华野全军指挥权“石破天惊”地全部赋予粟裕。
中央其棋下得非常高明,知人善用,用材选帅之妙,真高屋建瓴,一举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啧啧称奇,伟大艺术的惊人一笔。
一场战斗的失利,不能使优秀将帅的品格以及统领大军的逻辑和艺术褪化,决定胜负的是战略层面的逻辑和思考,而不在于一两场战的结果。四平或麻临之战,正处于我军战场面临一次重要而痛苦的转折,而痛苦中全军元气尚未大伤,而敌我双方态势却到了逆变的前夜。前夜有多漫长,将取决于能洞察到这一天到来的将帅,以及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一年后,林彪,粟裕双子星,交出了极其灿烂的成绩单。
看看退出四平时林彪,临危不惧也不怒,在失败后总结,做出了重要创新打法,长考中,提出了要敢于打不是歼灭战的战,敢于打只有七成把握的战,只要把强敌打残,痛歼其一部分也是好。(每战不要强求平型关式的歼灭战)
瞬间露出的战机,只有6、7成把握敢不敢打?(你痛敌人更痛)因此,林彪命令部队不要考虑太多,不要单单顾虑本身损伤,不要过多考虑一场战斗的得失,对战机的出现就要果断地抓住,猛打猛冲猛追…
![]()
万毅回忆林彪的讲话。
林彪指挥东北大军反客为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虽然歼敌战绩只是师级以下的部队,与后来四野横扫大江南北的雄风霸气,真不值一提。(但正是雄狮成长与否必要的艰辛过程)
其时,声名赫赫的华东野战军,粟裕指挥的战役一次能歼灭敌两三个军,把与新一军、新六军齐名的74师全歼,埋葬于孟良崮。
华野和粟裕风头一时无两,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但接着麻临两战打成消耗战,山东老区被放敌进一步压缩。军内、党内甚至华野司令部同级的批评和非议纷至沓来,这些言论甚至延续到今天网上,把麻临的失利的批评,夸大为粟裕骄傲的性格缺陷和用兵粗糙的证据。
看官,当年尽管华东歼敌最多,但蒋军总体还占压倒性多数和优势,敌军的指挥官也是高智商的专业军事人才(不是傻瓜),失败后也总结经验,把山东作为重点的重点,集中重兵抱团进攻,以至我军步步相退都难苋歼敌机会,…当年情景犹像蒋军参谋长陈诚说的,“不要听共军吹嘘,国军一直在推进阵地,在山东推进…共军再退,就要进东海喂鱼了…”
其时,全国形势是恶化的,我军是继续诱敌深入,是失地存人,还是以攻对攻,把战争引向敌占区,消耗敌军的战争资源?
战场已到了关键的转折时刻。华东野战军已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分兵敌后希望将集中之敌分化,双方正在斗智斗勇,形态一日多变。
弱势的一方,显得会更被动、更困难。而采取主动变化的又是弱势的一方,因此有的仗是被迫打的。如果华东野战军一味避战,将使同在中原,相互依赖吡邻相靠的刘邓大军更为困难(刘邓已率先杀入敌群反攻)。因此,从大局来上来看,从支援刘邓大军气势上,华野打一两次恶战是必须的,当然,能打出歼灭战是最好的,打不成歼灭战也要打,至少能打痛敌人,声援友邻。
能理解林彪所说的打硬拼仗的道理,就能理解华野而麻临朐两战的尴尬。(英雄相惜)
![]()
没注明言者均是陈毅说的。
中央军委对粟裕的破格任用,已经能平息和洗清粟裕的委屈,这本已是历史上板上钉钉的事实。
为啥当年的战友也是能打之人会有诘问呢?或者只能回复说:天才是孤独的。
这如同数学班的优等生与学霸间的差距。看上去都处在金字塔的顶层间,但其差距有可能是几何量级的。
古田会议中争论中得出一个好的认知,不同岗位的人如后勤,如政治工作对打一仗与否,有甚至相反的结论,所以对军事工作中涌现出优秀新星,不宜因一时一仗而否定,不能打击其信心。战争是一场场仗连环相扣的,红军处于弱小时,败仗和转移是难免的,由此否定自我能力和审视战场能力是荒谬的。
粟裕的战功是明摆的,在解放战争中尤其夺目璀璨,同期只有林彪,刘帅可比肩,现在还有人从中找瑕疵,或捧出其他人来争抢战神称号,除了搞笑,或许另有其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