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六十岁才醒:家里常年没人串门,哪是清净?是日子藏着的冷现实
活到六十岁我才咂摸出味儿来:家里要是常年没个亲戚朋友上门串门,那真不是“清净度日”的福气,是日子过成了“透明人”,
![]()
背后的现实能把人戳得心里发慌——这话可能年轻娃听不懂,但咱这辈人,谁没经过“门庭若市”的热闹,又冷不丁掉进“门可罗雀”的冷清里啊?
小时候住大杂院,哪有“没人串门”的说法?早上刚把煤炉点着,对门王婶就端着碗热乎的玉米糊过来了:“你家小子昨天喊饿,我多熬了点。”
下午放学回家,准能看见三五个邻居蹲在院门口择菜,看见我就喊:“快帮你妈把腌菜坛子搬出来,今天太阳好!”逢年过节更不用提,舅舅提着板鸭、姨姨揣着新做的棉袄,一进门就嗓门洪亮:“老姐,我来给你搭把手!”
那时候总嫌人多吵得慌,现在想起来,那吵吵闹闹里全是“有人惦记”的暖。
哪成想,老了老了,家里倒真成了“清净地”。
门口的鞋架上,除了我和老伴的鞋,半年都不会多一双;茶几上的果盘,买了又放坏,放坏了再买,就没机会端给客人吃;
有时候想找人唠唠嗑,翻着通讯录里的老同事、远亲戚,手指头悬在拨号键上半天,还是放下了——怕人家忙,怕人家嫌麻烦,更怕电话通了,只剩几句干巴巴的“挺好的”“没事”,冷了场子。
![]()
有次傍晚在阳台收衣服,看见楼下张婶家的门开着,她闺女带着外孙拎着大西瓜进来,笑声能传到三楼。
我就那么趴在栏杆上看了半天,手里的衣服都忘了叠。老伴过来拍我一下:“看啥呢?”我才回过神:“没看啥,就是觉得……咱家咋这么静呢?”
后来跟张婶聊天,才慢慢琢磨透这现实——不是人情凉了,是咱老了,“能搭把手”的地方少了。以前咱年轻,能帮邻居修水管、能给亲戚家的娃辅导作业、能在红白事上跑前跑后,人家自然愿意来串门;
现在咱走几步路都喘,帮不上忙不说,还怕给人家添负担。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忙,有事微信里说一句,哪还想着上门坐会儿?一来二去,门自然就冷了。
不过好在咱也不算太糊涂,后来我学着主动下楼跟张婶唠嗑,帮她把菜篮子拎上楼;老伴也把以前的棋友喊来家里,摆个小桌子下棋。慢慢的,家里也偶尔能听见笑声了,果盘也终于有机会端出来了。
![]()
活到六十岁才懂,没人串门不是“命”,是日子提醒咱:人情这东西,从来不是等来的,是走出来的。哪怕只是端杯热茶、说句闲话,那也是心里的温度。咱这辈人,过了一辈子热热闹闹的日子,可不能让晚年冷得慌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