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建国
220年正月,66岁的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当年十月,曹丕逼东汉献帝禅让,即位为皇帝,是为魏文帝。那时蜀地误传来献帝被杀的消息,刘备遂为献帝发丧,其后虽得知献帝去世乃误报,但东汉的灭亡俨然已是事实。在刘备和孔明内心深处,复兴汉室的想法愈加强烈。
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在群臣拥立下于成都即位,国号为汉,继承汉室正统。祭祀汉高祖以下诸帝,定年号为章武,以孔明为丞相,置百官。当时人称其王朝为季汉,历史上称之为蜀汉。五月,立刘禅为皇太子。
蜀汉建国后,刘备首先立志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个计划一提出,马上出现了赞成和反对两派僵持不下的局面。当地人多不愿起事,广汉出身的学者秦宓便是这一派的代表,他以有违天时为由反对东征,结果被囚下狱。刘备的老臣中也有劝谏他的,那就是赵云:
“国贼乃曹操,并非孙权。且若先灭魏,吴自会降服。曹操虽已死,但其子曹丕篡位为皇帝,想必人心尽失。应该利用人心之变,早图关中,再顺黄河、渭水而下,讨伐逆贼曹丕。这样一来,关东的忠义勇士们必然携兵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可将魏放在一边,而先去攻打孙吴。一旦动了干戈,就很难停下来了。”
才刚建国的蜀汉本应走上整顿国内、与魏国作战的道路,赵云之言是为正论,然而刘备没有听从。此时孔明又是什么态度呢?恐怕他明知与孙权作战无利可图,但亦深知刘备与关羽的交情,遂觉无法反对。可以说,这次孔明是为他人之情所缚了。尽管处于如此糟糕的境况之中,他还是尽力回避其影响,费心筹谋。很久以后,刘备伐荆州失败之时,孔明感叹道:
“若法孝直(法正)还健在,当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未能制止,也必不至落到此等险境!”
220年,法正于45岁正当年时去世。除了能持一家之言、熟悉蜀地内情的法正之外,没有人能拦住刘备东征。
刘备出发前,一封表文从巴西郡郡治阆中(四川省阆中市)送来。驻守于此的是车骑将军、巴西太守张飞。按照计划,他应该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刘备的军队会合,上表应是为此事。然而,通报奏文之人却报告说:
“张飞将军之营都督上表。”
听到此话的瞬间,刘备大喊道:
噫!飞死矣!
在那一瞬间,刘备脑海中浮现出种种画面,他仿佛看到了张飞鞭打部下健儿的样子,被鞭打的健儿神情懊恼,又要像无事发生一样侍奉张飞左右。刘备心中暗自念道:“分明已经提醒过你,怎么还是死于部下之手呢?”他很快看了奏文,张飞果然如刘备所担心的那样,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凶犯带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逃往孙权处。张飞是一个直性子的武将,对部下非常爱护,但同时刑罚甚是严厉。
在关羽之后,刘备又失去了张飞。七月,他就怀着这份悲痛从成都出发了。
白帝城
接到刘备进军的报告,孙权大惊,派使者与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亦送来书信:
“听闻您已率军至白帝城,是因为吴王袭夺荆州,杀害关羽而心生怨恨吧?然而,此次出征可谓用心于小事,未留意于大事。试为陛下论事之轻重大小。若陛下能抑制一时的情绪,听我一言,马上就能做出决策。陛下对于关羽的感情,与对先帝献帝的忠诚相比,哪一个更重呢?荆州与天下相比,哪一个更大呢?您与孙权有仇怨,曹丕也是可憎之人,但是二者孰先孰后,谨慎考量再做决定,则易如反掌。”
刘备拒绝了他的劝谏。因为兄弟孔明的关系,诸葛瑾被怀疑通敌,但孙权信任他,并不理睬这种言论:
“我与子瑜(诸葛瑾)有至死不易的誓言。子瑜不会背弃我,正如我不会背弃子瑜一样。”
魏国也看到了眼下的形势。220年,魏召群臣于御前议事,所议的主题就是“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群臣的意见大多是:
“蜀国不过一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既已死,军队残破,国内弥漫着忧惧的气氛,恐怕不会出兵。”
然而侍中刘晔的看法与此不同:
“蜀国虽然地狭势弱,但刘备想要以武力壮大威势,必然示天下其有余力。况且,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实际上情同父子。关羽之死,刘备不报仇定不罢休。”
果然如刘晔所言,刘备以吴班、冯习为先锋,进发巫(四川省巫山县)、秭归,同时号召武陵山中的蛮族参战,兵力达四万。作为回应,吴也派陆逊为主帅,率朱然、潘璋等以五万之众迎战。同时,吴因担心魏国入侵而与之结盟,试图扭转局势。
吴之使者与魏国降将于禁同行而来,向魏称臣,以示降服之意。魏国群臣都庆贺江南将要归顺。这时又只有刘晔的意见不同:
“吴远在江南,并无臣服于魏之心。陛下(曹丕)虽有如尧2般伟大的德行,但吴地丑虏怎会明白。如今吴来称臣,实难相信,定是为内忧外患所迫。因此,应该趁吴之困,袭而取之。正所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刘晔的意见并没有受到重视,孙权还是被封为吴王。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分两路,亲自率军向长江南岸进发。北岸的军队由黄权指挥,此人是巴西阆中人,最初仕于刘璋,而后出仕刘备,击败夏侯渊时立了大功。在刘备决意伐吴时,他说:
“吴军勇猛,且水军顺流作战时,进易退难。请以臣为先锋至吴地,陛下镇后。”
然而为关羽报仇心切的刘备,急切之下,自率南岸之军为先锋出发了。从本年的一月到闰六月,蜀军没有遇到抵抗,自巫峡、建平(四川省巫山县)至夷陵(湖北省宜昌市),七百里间立栅连营数十。实际上,这种不抵抗主义正是陆逊的作战计划,他命令吴军在这半年中不要作战。从这一点看来,刘备早就陷入敌人计中。此外,刘备的排兵布阵也并不恰当。曹丕有如下批评:
“刘备不懂兵法,连营七百里防守敌军,世上岂有这种事!”
九月,陆逊终于开始发动军队。诸将以刘备防守坚固而反对,果然首战吴军失利。诸将认为:“这只是让士兵白白送死!”
陆逊下令:“我已知晓破刘备之法,让士兵各自手持火把,用火攻!”
这个作战计划一举奏效,刘备被击溃了,黄权因退路被切断而降魏,马良、冯习、沙摩柯(或为印度人?)等将被杀。刘备于万难之中逃到白帝城,将此地改名为永安。
这时,孙权因拒绝向魏国送人质而遭攻伐,遂向刘备求和,吴、蜀再次建立联盟。而另一边,孙权仍与魏国往来,态度可谓反复无常。
刘备之死
为关羽复仇的战争失败了,刘备终于于222年十二月卧病不起。到223年二月,孔明自成都赶赴永安,皇帝的病情愈加严重。离死亡越来越近的刘备,决定让孔明辅佐太子刘禅,以李严为副手。李严原本是刘表的部将,赤壁之战前赴蜀出仕于刘璋。刘备把孔明叫来身边说:
“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定能完成安邦定国、复兴汉室的大业。若我的儿子值得辅佐,就辅佐他;若他没有这个才能,君可自取之——代替他为蜀国的天子。”
刘备对孔明的信赖何其深厚。听了番话,孔明含泪答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告诫17岁的少年刘禅道:
“为父起初只是患痢疾,而后多病并发,已经无法治愈了。人生五十载便不能说是短命,我已经迈过六十的坎了,如今死亦何憾,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我唯一担心的是你们兄弟。先前听从事中郎射援说过,丞相说你才智卓越,进步过于所望,甚觉欣慰。若果真如此,为父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为父德行浅薄,不要效仿我,要读《汉书》《礼记》。闲来读读诸子之书,如《六韬》(兵家)、《商君书》(法家)之类,这些书有益于人之心智及增长知识。听说丞相之前为你将《申子》《韩非子》《管子》(皆为法家)及《六韬书》抄成一部,却在送来的路上遗失了,你自己也要去求教学习。”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前途的关切。临终时,刘备又将刘禅、刘永唤来,告诫道:
“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待丞相如父,与丞相共事。”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去世,享年63岁,随即发丧。五月,刘禅即位,灵柩还成都,定谥号为昭烈帝,八月葬于惠陵。惠陵至今仍存于成都城南。
永安宫东南有名唤“八阵碛”的遗址,细石排成矩阵,像有绳子牵引一样,据说这就是孔明制作的“八阵图”。当然了,这是天然形成的,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又一个孔明传说罢了。孔明显然是研究了历代兵法才创造出八阵,此阵法经过晋的陈勰、北魏的刁雍、隋的韩擒虎之手,一直传到唐代的李靖那里。
此外,相传孔明还创制了三面圆阵、连衡阵,发明了十连发的连弩、防御敌人进攻的铁蒺藜、弩箭射不穿的筒袖铠和铁帽等。他选拔士兵的条件是:
“能举起二百斤(约45千克)以上的重物,熟练使用大戟(矛),能拉开一石七㪷以上的强弓。”
至于选拔士兵后如何行军,孔明亦有记述:
“战场上士兵不得喧哗。明听鼓声,静视幡麾,麾向前则进,向后则退,向左则左,向右则右。没有听到号令就前后左右异动者斩。”
“水战中听到雷鼓声,举起白幢绛(红色)旗,大小船皆前进,不前进者处斩。听到钟声,举起青旗,则船停下,前进者处斩。”
“战斗中,将船上的布幔、布衣浸水后堆积起来,敌方的火炬、火箭攻来时用于灭火。”
赤壁之战中,曹操就是没有注意这一点才失败的。
“陆战中,敌方的骑兵攻来时,步兵将战车排在阵前防御。狭窄之地则以锯齿防备。”
“先遣侦察骑兵前行,持五色旗,见沟坑举黄旗,十字路举白旗,水涧举黑旗,丛林举青旗,有野火则举红旗。以本鼓回应。”
这些也为陈勰所继承。
本文经 山西人民出版社 溯源 授权,文摘自 [日] 狩野直祯 著 梁爽 张学锋 译 《诸葛孔明:导演三国时代的天才军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