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本该是欢庆的日子,但在太原理工大学的校门口,一位父亲的哭诉求助,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沉重。他不是来旅游的,而是举着退伍证、站在自己儿子曾每天进出的校门前,只求学校一句回应、一个说法。
他的儿子,李天昊,20岁,大三,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一个阳光帅气、会打球、会送女友戒指的理工男,上个月在篮球场上突然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
这场让无数网友揪心的悲剧,要从9月12日下午的篮球场说起。
那天下午 4 点多,太原理工大学西篮球场像往常一样热闹。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李天昊约上室友,换上球衣直奔球场。这个身高 1 米 82 的大男孩爱篮球成痴,手机壁纸是科比,宿舍书桌摆着攒钱买的限量版球鞋,连给女友的纪念日礼物,都是刻着两人名字的篮球吊坠。
“他那天状态特好,连着进了三个三分球。” 室友事后回忆,大概打了 15 分钟,李天昊突然捂着胸口弯腰:“有点闷,我歇会儿。” 他慢慢走到场边台阶坐下,室友以为只是运动过量,没太在意,转身继续打球。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告别。
两分钟后,“咚” 的一声闷响划破球场喧嚣。室友回头时,李天昊已经倒在地上,脸色白得像纸。“起初还笑他装蒜,喊了两声没反应,凑近一看嘴唇都紫了,吓得腿都软了。” 围观学生慌作一团,有人飞奔去喊校医,有人手忙脚乱摸手机打 120,还有女生急得直哭:“他不动了!快救救他啊!”
![]()
从倒下到校医赶到,整整 4 分钟 —— 这正是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抢救窗口期。可赶到的校医手里,只有一个薄薄的基础急救包。“翻来翻去没找到除颤器,就跪在地上按胸口,按了没几下就停了。” 李天昊的女友隔着屏幕看着现场视频,指甲掐得掌心流血,“他们连氧气罐都没带,就眼睁睁看着时间走掉!”
等 120 救护车呼啸而至,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心源性猝死,最佳抢救时间早过了。” 这个消息传到老家时,李先生正在整理儿子的奖牌,连夜开了 6 小时车赶到医院,见到的只是盖着白布的儿子。而远在济南的女友,抱着两人在泰山顶牵手的合照,哭到缺氧:“他说纪念日要给我惊喜,现在只剩回忆了。”
![]()
在女友公布的社交动态里,藏着两个年轻人最纯粹的爱情。2023 年那次校园活动,她鼓起勇气问李天昊 “能不能合张影”,两人加了微信聊到凌晨,从此成了彼此的牵挂。李天昊会手写情书,会攒生活费给她买喜欢的奶茶,甚至偷偷兼职攒钱,准备买一对情侣戒指。
“他身体一直很好,体检从没出过问题,当天也没熬夜。” 面对 “是否有基础病” 的质疑,女友晒出舍友和辅导员的证言,字字泣血:“要是校医带了除颤器,要是有人会专业急救,他是不是就不会走?”
更让家属崩溃的是学校的态度。从 9 月 12 日到国庆,李先生前前后后找了学校 5 次,每次得到的都是 “正在调查”“会妥善处理” 的敷衍。
![]()
10 月 1 日那天,他举着退伍证站在校门口,有人说他 “闹事”“情绪化”,可没人知道,这个曾扛枪守边疆的男人,只是想为儿子讨个说法。
李天昊的遗体火化那天,篮球队队友自发来了 20 多人。他们把他最爱的篮球捐给了校队,球面上刻着一行字:“天昊,替你接着打。” 球场边的台阶上,不知是谁放了一束白菊,旁边的纸条写着:“还记得你灌篮后比耶的样子”,路过的学生都会放慢脚步,沉默许久。
![]()
“这不是意外,是急救体系失灵!” 事件发酵后,# 太原理工急救缺失 #的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翻出 2024 年杭州某高校学生跑步猝死的新闻,当时也是因为没有急救设备耽误了抢救,“才一年,怎么还没吸取教训?”
更扎心的是,不少高校学生现身说法:“我们学校的除颤器锁在保卫处,拿出来得签三张单子,等流程走完人早没了”“急救培训就是走形式,视频都没看完就打卡交差”。有家长算了笔账:一台除颤器约 3 万元,可一所高校一年的经费里,竟挤不出这笔 “救命钱”。
医学专家早就提醒过,18-35 岁人群猝死的首要元凶是先天性心脏疾病,比如肥厚型心肌病,这种病平时可能没症状,剧烈运动时就会爆发风险。而心脏骤停后的 4-6 分钟,每延迟 1 分钟,生存率就下降 10%—— 美国 NFL 球员哈姆林、湖人队新星布朗尼,都是因为现场及时用了除颤器才捡回性命。
![]()
可在李天昊倒下的球场,别说除颤器,连个指示牌都没有。有网友怒怼:“健身房都标配的设备,重点大学居然没有?”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早在 2016 年就立法要求校园配除颤器、开急救课,而我们的很多高校,还在 “裸奔”。
现在的太原理工篮球场,偶尔还能看到穿球衣的男生路过时驻足。李天昊的女友把两人的聊天记录整理成纪念册,每天睡前翻几页,好像他还在说 “今天食堂的糖醋里脊超好吃”。李先生则把儿子的奖牌摆在客厅,每次擦拭都会念叨:“要是当时有人能救你就好了。”
这场悲剧像一颗石子,在家长群里激起巨浪。不少家长连夜带孩子做心脏专项检查,有人发起 “校园急救设备普查”,还有高校学生自发组织急救培训,“不想再看到有人像天昊一样离开”。
![]()
10 月 2 日,学校终于回应:“将全面排查急救设备,开展全员急救培训。” 可网友并不买账:“要等多少个孩子倒下,才会真正行动?”
是啊,20 岁的李天昊再也等不到校队的比赛,再也送不出那对戒指。但那些还在校园里奔跑的年轻人,那些盼着孩子平安的家长,还在等一个答案 ——
什么时候,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出现在每个操场、每栋宿舍楼?什么时候,急救培训能不再是走过场,让每个学生都敢救、会救?什么时候,家长们不用再抱着奖牌讨说法,不用再对着照片流泪?
球场边的白菊终会凋谢,但生命的防线,一刻也不能等。
生命从不预告告别。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它还在跳动时,多设一道防线,多留一次机会。否则,再多的“节哀顺变”,也填不满一个父亲站在校门口的背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