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印度媒体WION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
主持人拉吉妮·维纳一本正经地对比印度装备的“阵风”F4与中国歼-35A隐形战机,最终得出结论:“阵风凭借实战经验全面领先”。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四个月前,巴基斯坦空军驾驶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在边境冲突中一举击落包括3架“阵风”在内的8架印度军机。这种看似矛盾的叙事,折射出印度在军事自信与技术焦虑之间的巨大撕裂。
![]()
印度媒体那边又在说“阵风”战机多厉害,这个时间点选得挺好,2025年9月中旬,印度空军刚把一份226亿美元的采购申请交上去,要再买114架阵风,这订单可真不小,加上之前的,一共176架,直接成了法国以外最大的用户,这么贵的军购买卖,总得有点舆论上的声音,“阵风能压制中国五代机”这种话一喊出来,采购的理由就显得很充分,印度还想搞本土制造,本地化率要超过60%,法国那边也挺配合,答应转让M88发动机的维护技术,还在印度建维修中心,用市场换技术嘛,印度觉得这路子能提升自己的军工水平,挺有吸引力的,可之前搞“美洲虎”和“苏-30MKI”本土化的时候,核心技术一样没拿到,最后还是变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子,那个圈子一直没跳出去。
![]()
阵风实战到底行不行,这个话题印度媒体特别爱聊,2025年5月那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后来公布了战报,说他们的歼-10CE挂着“霹雳-15”导弹,在超视距空战里打下来4架阵风,连被俘的印度飞行员、无线电录音还有战机残骸照片都放出来了,一下就把阵风“不可战胜”的那个光环给打破了,印度军方当然不认这个结果,反过来宣传说阵风在一次叫朱砂的行动里压制了歼-10CE,还编了个阵风击落5架巴方战机的故事,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跟那笔巨额采购单倒是很搭,武器在实战里表现不好,就得靠宣传来塑造一个“无敌”的形象。
![]()
技术上比一比,宣传的东西就别看了,阵风F4是四代半战机,最快1.8马赫,作战半径1850公里,有源相控阵雷达,“频谱”电子战系统也都有,可雷达反射面积还是在1平方米以上,歼-35是第五代隐身战机,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1平方米,用的是氮化镓雷达,两台WS-19发动机,还能超音速巡航,这参数放一起,隔了一代的感觉很明显。
![]()
作战理念更是差得远,现在的空战不是单打独斗,是整个体系在对抗,歼-35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节点,跟预警机、无人机共享数据,阵风虽然能挂“流星”远程导弹,可缺了体系的支撑,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有军事专家就说,当阵风飞行员还在靠肉眼找目标的时候,歼-35已经通过数据链把整个战场态势都看清楚了。
![]()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军工发展道路,歼-20、歼-35这种项目,中国有全套的航空工业体系支撑,发动机、航电都是自己的,印度这边还是靠买,他们的光辉战机,里面的子系统五花八门,都是从国外买的,升级效率一比就知道了,歼-35都已经出了第3个型号,阵风在印度服役五年了,本地化生产线还没完全理顺。
![]()
印度也不是不明白问题在哪,那个“先进中型战机”项目喊了20年,技术上还是跟不上,现在还停留在模型阶段,歼-35早都上舰服役了,成了亚洲第一个部署隐身舰载机的,这个速度一对比,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区别,看得清清楚楚。
印度对阵风这么上心,跟地缘压力也有很大关系,中国航母编队进印度洋越来越频繁,印度急着想用先进战机来找平衡,可数量堆得再多,质量上还是有差距,176架阵风,终究是四代机,面对歼-35的隐身优势,没什么好办法。
![]()
说到实战经验,印度的定义也有点意思,把在阿富汗、马里那种低烈度冲突里获得的经验,跟高端空战混在一起说,这就像拿着冷兵器时代的经验去计算导弹战争的胜负,巴基斯坦一个退役飞行员说得挺直接,他们更愿意相信采购单上的数字,不愿意去面对雷达屏幕上的现实。
印度媒体还在那想象着阵风怎么压制歼-35,福建舰上的歼-35已经完成了第12次夜间起降训练,新德里的空军司令部还在计算下一批阵风的采购预算,两边的节奏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在搞自主技术迭代,一个还满足于随时能买到的武器,军事优势是买不来的,印度媒体那些热闹的标题,反倒把这种依赖性暴露得更明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